三星990 pro ssd在持续写入测试中性能下降,是因其采用了动态slc缓存策略;1. 开始阶段,ssd将部分tlc nand模拟成slc模式,实现极高的写入速度;2. 缓存耗尽后,控制器需将数据从slc模式折叠回tlc模式,导致写入速度显著下降;3. 进入原生tlc写入阶段,速度虽下降但仍稳定可接受;4. slc缓存大小动态调整,取决于ssd剩余空间,空盘时缓存大,盘满时缓存小;5. slc缓存策略兼顾性能与成本,适合日常突发写入场景,但对持续高负载写入的专业用户影响显著。

三星990 Pro SSD在持续写入测试中表现出的性能曲线,其实是它动态SLC缓存策略的典型体现。简单来说,它会先用极高的速度写入数据,这得益于将一部分TLC NAND模拟成速度更快的SLC模式;但当这部分“高速缓存”耗尽后,写入速度就会显著下降,回归到其TLC NAND的真实持续写入能力。这是消费级SSD为了平衡性能、成本和容量而普遍采用的一种聪明做法。

要理解三星990 Pro在持续写入测试中的表现,我们得从它的NAND闪存类型和控制器策略说起。990 Pro使用的是三星自家的V-NAND TLC颗粒,TLC(Triple-Level Cell)意味着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3比特数据。相较于SLC(Single-Level Cell,1比特)和MLC(Multi-Level Cell,2比特),TLC的存储密度更高,成本更低,但写入速度和擦写寿命通常会略逊一筹。
为了弥补TLC在瞬时写入速度上的劣势,几乎所有高性能消费级SSD都会采用SLC缓存策略。990 Pro也不例外,它利用其强大的控制器,将一部分TLC颗粒临时模拟成SLC模式。在SLC模式下,每个存储单元只存储1比特数据,这样虽然浪费了存储空间(比如一个3比特的TLC单元只存1比特),但写入速度会飙升,因为控制器不需要处理复杂的多电平写入校验。

所以,当你对990 Pro进行大文件持续写入时,会经历几个阶段:
开始阶段:数据会优先写入这部分模拟的SLC缓存区域。这时,写入速度会非常快,能轻松达到数GB/s的水平,这也就是我们常在跑分软件里看到的那种惊艳表现。

缓存耗尽阶段:当SLC缓存被填满后,控制器就需要将这些以SLC模式存储的数据“折叠”回TLC模式(即每个单元从1比特数据重新写入成3比特数据),同时新的数据要么等待折叠完成,要么直接写入到没有被用作SLC缓存的TLC区域。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控制器资源,导致写入速度出现断崖式下跌。你可能会看到速度从几GB/s直接掉到几百MB/s。
原生TLC写入阶段:一旦SLC缓存区域的数据被折叠完毕,或者在持续写入过程中,新的数据直接跳过已满的缓存区域写入到剩余的TLC空间,SSD就会以其TLC颗粒的原生速度进行写入。这个速度虽然远不如SLC缓存阶段,但对于TLC SSD来说,它仍然是稳定且可接受的持续写入速度。这个速度的上限,就取决于NAND颗粒本身的写入性能、控制器效率以及固件优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990 Pro的SLC缓存是动态的。这意味着缓存的大小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SSD的剩余可用空间进行调整。通常来说,可用空间越多,动态SLC缓存的容量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会发现,当SSD被填充到一定程度后,其持续写入性能下降的门槛会来得更早。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市场和技术平衡的产物,一个非常聪明的折衷方案。你想啊,如果所有SSD都用昂贵且密度低的SLC颗粒,那价格得多高?消费者根本承受不起。而TLC和QLC(Quad-Level Cell,4比特)虽然成本低、容量大,但原生速度和寿命确实不如SLC。
所以,SLC缓存策略的出现,就是为了“鱼和熊掌兼得”——至少在用户感知层面是这样。
提供爆发性能:对绝大多数日常用户来说,他们很少会一次性写入几百GB甚至上TB的数据。更多的场景是开机、启动程序、加载游戏、保存文档、拷贝几个GB的文件。这些操作都是短暂的、突发性的写入。SLC缓存就像一个“加速区”,能让这些操作瞬间完成,给用户带来“这SSD真快”的直观感受。这种瞬间的极致体验,远比长时间的稳定写入速度更能抓住用户的心。
成本效益:通过将部分TLC模拟成SLC,SSD厂商可以在保持高容量和相对低成本的同时,提供接近甚至超越MLC(多层单元)SSD的瞬时性能。这对于普及NVMe SSD,让更多人体验到高速存储至关重要。
技术成熟度:如今的SSD控制器已经非常强大,能够智能地管理SLC缓存的分配、数据折叠以及垃圾回收等复杂任务,确保即使在缓存耗尽后,SSD也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性能,而不是直接“死机”。
说白了,SLC缓存就是SSD厂商给消费者画的一个“速度大饼”,但这个饼确实好吃,因为大多数人吃一口就饱了,很少有人能一口气吃完整个饼。
三星990 Pro的SLC缓存机制,在我看来,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动态性”。它不是简单地划定一块固定大小的区域作为SLC缓存,而是根据你SSD的可用空间来实时调整这个缓存的大小。
具体怎么动态法呢?它会根据SSD上剩余的可用空间比例,智能地分配一部分TLC颗粒作为SLC缓存。比如,当你的990 Pro是空盘状态时,它能分配的SLC缓存区域会非常大,理论上能达到总容量的很大一部分(具体比例取决于固件和容量型号)。这意味着你刚买回来,或者每次清空大量数据后,它的“爆发力”都是最强的。
但随着你不断地写入数据,SSD上的可用空间越来越少,控制器就会相应地缩小SLC缓存的容量。原因很简单,可供模拟成SLC的“闲置”TLC颗粒变少了。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当你的990 Pro快被填满时,你进行一次大文件写入,它可能很快就耗尽了那点可怜的SLC缓存,然后写入速度迅速跌落到TLC原生速度。这种体验,对那些经常把硬盘塞得满满当当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有点小郁闷。
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是控制器和固件协同工作的成果。它需要实时监控NAND颗粒的状态、写入负载、剩余空间,并智能地进行资源调度。同时,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GC)和TRIM指令也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操作系统发出TRIM指令,告诉SSD哪些数据块已经删除时,控制器就可以将这些被TRIM掉的TLC块重新标记为可用,并可能再次将其纳入SLC缓存的备选池中,从而“恢复”一部分缓存容量。所以,保持一定的空闲空间,并让操作系统定期发送TRIM指令,对维持990 Pro的长期高性能表现是有帮助的。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得看你具体是哪类用户,以及你的使用习惯。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基本感知不到。 你想想看,我们日常用电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什么?开机、打开浏览器、玩游戏、看视频、处理文档、聊天。这些操作,要么是读取数据(SSD的读取速度普遍极快且稳定),要么是写入少量、突发的数据(比如保存一个Word文档、游戏存档、下载一个几百MB的补丁)。这些写入量,对于990 Pro动辄几十GB甚至上百GB的SLC缓存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根本触碰不到它的“性能瓶颈”。游戏安装包虽然大,但通常也是分批写入,或者总写入时间不足以让缓存完全耗尽。所以,对这类用户来说,990 Pro就是快,一直快。
对于专业用户或特定高负载场景:影响可能非常显著。 如果你是视频剪辑师,经常要导入几百GB的4K甚至8K原始素材;如果你是程序员,需要编译动辄几十GB甚至上百GB的代码库;如果你是数据分析师,需要处理和写入海量数据集;或者你经常需要拷贝整个Steam游戏库到新硬盘上,那会儿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SLC缓存耗尽后的“挣扎”。我个人就遇到过,当我把一个上百GB的素材文件从一个硬盘拷贝到另一个990 Pro上时,刚开始速度飞快,但大概几十GB过去,速度就开始明显下降,最终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但仍然可用的水平。这时候,那种“断崖式”的体验就非常明显了。
总的来说,990 Pro依然是市面上顶级的消费级SSD之一。它的SLC缓存策略,是为绝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优化的。如果你不是那种每天都要处理海量、持续写入任务的专业人士,那么你大可不必为这个性能下降而感到焦虑。它在日常应用中的响应速度、游戏加载速度等方面,依然能带来极致的体验。如果你确实有那种极端的持续写入需求,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企业级SSD,或者组建RAID阵列来获得更稳定的高写入性能。
以上就是三星990 Pro SSD持续写入测试 SLC缓存策略解析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