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阿里云ack托管版kubernetes集群可大幅降低入门门槛,省去master节点运维负担;2. 创建集群时需重点关注网络规划(vpc、pod/service cidr)、节点配置(实例类型、数量)、kubernetes版本兼容性及日志监控组件的开启;3. 集群创建后通过获取kubeconfig文件配置kubectl,使用kubectl get nodes、cluster-info等命令验证集群状态;4. 部署首个应用可通过编写nginx的deployment和service yaml文件并应用,待pod运行且service分配公网ip后即可访问服务,完成从环境搭建到应用部署的完整流程。

Kubernetes入门,上手阿里云ACK创建集群其实没那么复杂。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友好的入口,让你能快速拥有一个可用的K8s环境,省去底层基础设施的烦恼,直接聚焦应用部署。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便利,更是让你能把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如何让你的应用跑得更好,而不是如何搭建基础设施。
创建阿里云ACK集群,其实就是跟着控制台的指引走,但有些细节值得琢磨。
首先,登录阿里云控制台,找到“容器服务 Kubernetes”这个入口。点进去后,你会看到“集群”选项,选择“创建集群”。对于入门者,我强烈建议选择“托管版Kubernetes集群”(Managed Kubernetes Cluster),而不是“专有版”。托管版省去了你对Master节点维护的烦心事,让你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业务容器上。专有版虽然自由度高,但运维压力也随之而来,不适合初次尝试。
接下来就是配置环节了。
集群名称:起个有意义的名字,比如
my-first-ack-cluster
工作节点配置: 实例类型:根据你的应用需求选择。入门阶段,选择一些通用型(比如ecs.g7.large)就行,不用追求极致性能,但也不要太抠门导致资源不足。 操作系统:通常是Alibaba Cloud Linux或CentOS。我个人偏好Alibaba Cloud Linux,它针对阿里云环境做了优化。 节点数量:先从1-2个节点开始,够用就行。后面可以随时扩容。 系统盘:默认大小通常够用,数据盘可以根据需要挂载。 登录方式:选择密钥对或者设置密码。密钥对更安全,推荐使用。
高级配置: 公网SLB:如果你希望外部能直接访问集群内的服务,开启这个选项。 日志服务、监控服务:建议都开启,虽然会产生一些费用,但对于排查问题和了解集群运行状况至关重要。 自动伸缩:初期可以不开启,等熟悉了集群运行模式再考虑。
确认配置无误后,点击“创建集群”。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耐心等待。这期间,阿里云会在后台为你准备好所有基础设施,包括ECS实例、网络、存储等,并部署好Kubernetes组件。
选择阿里云ACK作为Kubernetes的入门平台,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偷懒”的智慧,或者说,是把精力放在刀刃上的策略。我记得刚接触K8s那会儿,光是搭建一个可用的kubeadm集群就折腾了好几天,各种证书、网络插件、版本兼容性问题,简直是噩梦。而ACK这种托管服务,直接把这些底层运维的复杂性给封装了。
首先,它大大降低了学习曲线。你不需要深入了解etcd的部署、kube-apiserver的参数、kube-scheduler的工作原理这些细节。ACK帮你把Master节点管得服服帖帖,你只需要关注你的应用如何部署、如何暴露服务、如何进行存储管理。这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K8s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能让你更快地看到成果,建立信心。
其次,稳定性和可靠性是自建集群难以比拟的。阿里云作为公有云厂商,其ACK服务本身就是高可用的,Master节点通常是多副本部署,有专业的团队维护。这意味着你不用担心Master节点宕机导致整个集群瘫痪,也不用操心版本升级、安全补丁这些繁琐的日常运维。对于生产环境,这种保障尤其重要。
再者,生态集成度高。ACK无缝集成了阿里云的各种服务,比如负载均衡SLB、对象存储OSS、文件存储NAS、日志服务SLS、监控服务ARMS等等。这意味着你的K8s应用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云原生服务,而不需要额外的配置或复杂的打通。比如,部署一个Service,可以自动创建SLB;部署一个StatefulSet,可以方便地挂载云盘。这种“开箱即用”的体验,能让你更快地构建起完整的应用体系。
最后,成本效益。虽然托管服务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但考虑到你省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运维工程师的时间、排查问题的精力),以及硬件成本(自建集群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来说,ACK的总体拥有成本反而更低。尤其是对于小规模的测试环境或初创公司,更是如此。与其把时间和金钱耗费在基础设施的搭建上,不如投入到业务创新中去。
创建ACK集群时,看似一步步点点点,但有些配置项其实藏着“玄机”,或者说,是后期稳定性和扩展性的基石。如果初期规划不到位,后期可能会踩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坑。
一个比较核心的是网络规划。VPC、VSwitch的选择,以及更深层次的Pod网络CIDR和Service网络CIDR的设定。很多人可能直接用默认的,但如果你未来需要打通企业内网、或者和其他云服务进行网络互通,默认的CIDR段可能发生冲突。我见过不少案例,因为IP地址段冲突,导致K8s集群内的服务无法访问企业内部的数据库,或者无法和另一个VPC内的服务通信。所以,在创建前,花点时间梳理一下你的网络拓扑,预留好足够的IP地址空间,并确保不与现有网络重叠,这是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
然后是节点配置。实例类型和数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成本,更直接影响到你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对于入门,通用型实例(如g7系列)是个不错的起点,兼顾了性能和成本。但如果你的应用是计算密集型或内存密集型,就需要考虑选择计算优化型或内存优化型实例。节点数量方面,初期可以少一些,比如2-3个,但要预留扩容的余地。别小看这个选择,它直接决定了你的集群能承载多少业务负载,以及在突发流量时能否扛住压力。
Kubernetes版本的选择也值得一提。虽然通常建议选择最新稳定版,但如果你的应用或依赖的第三方组件对K8s版本有特定要求,那就要仔细核对。有时候,新版本会引入一些API的变更或废弃,可能导致旧的YAML文件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在版本选择上,要平衡“尝鲜”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配置,比如SSH密钥对。虽然ACK是托管服务,你大部分时间都在用
kubectl
最后,集群组件的开启。日志服务(SLS)、监控服务(ARMS)等,虽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对于集群的可见性和可维护性至关重要。没有日志和监控,集群就像一个黑盒子,出了问题都不知道从何查起。我个人认为,这些费用是值得投入的,它们能帮你节省更多排查问题的时间。
集群创建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你需要验证它是否真的“活”了,并且能够承载你的第一个应用。这部分其实是真正让你感受到Kubernetes强大之处的开始。
验证集群健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获取Kubeconfig文件。在ACK控制台,找到你的集群,点击“连接”,里面会有详细的获取Kubeconfig的指引。通常是让你下载一个配置文件,然后配置到你的本地
~/.kube/config
KUBECONFIG
配置好
kubectl
kubectl get nodes
Ready
NotReady
kubectl cluster-info
kubectl get cs
确认集群健康后,就可以部署你的第一个应用了。我们用一个最经典的Nginx来做例子。创建一个名为
nginx-deployment.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nginx-deployment
labels:
app: nginx
spec:
replicas: 2 # 部署两个Nginx Pod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latest # 使用最新的Nginx镜像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nginx-service
spec:
selector:
app: nginx
ports:
- protocol: TCP
port: 80
targetPort: 80
type: LoadBalancer # 暴露服务到公网,ACK会自动创建阿里云SLB保存文件后,在终端运行:
kubectl apply -f nginx-deployment.yaml
这个命令会将你的Deployment和Service定义提交给Kubernetes集群。你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观察部署状态:
kubectl get pods -l app=nginx
Running
kubectl get svc nginx-service
EXTERNAL-IP
一旦
EXTERNAL-IP
kubectl logs <pod-name>
这个过程,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Nginx,但它涵盖了Kubernetes最核心的概念:Deployment(管理Pod的副本和生命周期)、Service(服务的发现和负载均衡)。通过亲手实践,你会对这些抽象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
以上就是Kubernetes 入门实战:使用阿里云 ACK 创建第一个集群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