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指针实现二分查找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操作内存地址,深入理解底层机制。1. 指针允许直接操作内存地址,有助于理解内存布局和访问方式;2. 更符合c++/c++语言特性,数组名本质上是指针;3. 通过指针算术可减少因下标计算错误导致的bug;4. 性能上与索引版本差异不大,现代编译器优化后两者效率接近;5. 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空指针、指针越界、类型不匹配等陷阱;6. 最佳实践包括边界检查、明确指针语义、测试极端情况及保持代码可读性。

用指针来实现数组的快速查找,本质上就是利用二分查找的逻辑,但将操作对象从数组下标直接转向内存地址。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炫技”,但确实能让你更直接地感受数据在内存中是如何被访问和处理的,尤其是在C/C++这类语言里,它提供了一种更贴近硬件的视角。

#include <stddef.h> // For NULL
// 假设我们有一个已排序的整数数组
// target是要查找的值
// arr是数组的起始地址
// size是数组的元素个数
int* find_with_pointer_binary_search(int* arr, size_t size, int target) {
    if (arr == NULL || size == 0) {
        return NULL; // 空数组或无效指针,直接返回
    }
    int* low = arr;
    int* high = arr + size - 1; // 指向最后一个元素的地址
    while (low <= high) {
        // 计算中间元素的地址。这里需要注意,直接 (low + high) / 2 是错误的,
        // 因为指针不能直接相加再除。我们计算的是偏移量。
        // (high - low) 得到的是两个指针之间的元素个数(或字节数,取决于指针类型)。
        // 除以2后,再加到low上,得到中间元素的地址。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2;
        if (*mid == target) {
            return mid; // 找到了,返回该元素的地址
        } else if (*mid < target) {
            low = mid + 1; // 目标值在右半部分,将low移到mid的下一个位置
        } else { // *mid > target
            high = mid - 1; // 目标值在左半部分,将high移到mid的前一个位置
        }
    }
    return NULL; // 没有找到
}
/*
// 示例用法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sorted_array[]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size_t array_size = sizeof(sorted_array) / sizeof(sorted_array[0]);
    int target1 = 50;
    int* result1 = find_with_pointer_binary_search(sorted_array, array_size, target1);
    if (result1 != NULL) {
        printf("Found %d at address %p, value: %d\n", target1, (void*)result1, *result1);
    } else {
        printf("%d not found.\n", target1);
    }
    int target2 = 35;
    int* result2 = find_with_pointer_binary_search(sorted_array, array_size, target2);
    if (result2 != NULL) {
        printf("Found %d at address %p, value: %d\n", target2, (void*)result2, *result2);
    } else {
        printf("%d not found.\n", target2);
    }
    int target3 = 100;
    int* result3 = find_with_pointer_binary_search(sorted_array, array_size, target3);
    if (result3 != NULL) {
        printf("Found %d at address %p, value: %d\n", target3, (void*)result3, *result3);
    } else {
        printf("%d not found.\n", target3);
    }
    int target4 = 10;
    int* result4 = find_with_pointer_binary_search(sorted_array, array_size, target4);
    if (result4 != NULL) {
        printf("Found %d at address %p, value: %d\n", target4, (void*)result4, *result4);
    } else {
        printf("%d not found.\n", target4);
    }
    return 0;
}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数组下标来实现二分查找,代码可能会更直观,也更不容易出错。那么,为什么还要用指针呢?我觉得,这更多是一种对底层机制的探索和理解。

从纯粹的性能角度看,现代编译器对下标访问和指针访问的优化能力都非常强,很多时候它们最终生成的机器码是高度相似的。也就是说,你可能很难在实际运行中,通过这种“指针优化”看到显著的速度提升。真正的价值在于:
arr + i
arr
i
low + (high - low) / 2
我个人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手艺活”,让你能更细致地感受数据在内存中的流动。

关于性能,我得说实话,对于大多数应用场景和现代硬件来说,指针版的二分查找和基于索引(下标)的版本,在性能上几乎没有可感知的差异。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arr[mid]
*(arr + mid)
mid
所以,如果你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把希望寄托在“指针优化”上,那可能要失望了。真正的优化点往往在算法选择(比如,确定二分查找是最佳选择)、数据结构设计(数组是否适合)、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内存访问等方面。
我倒是觉得,有时候指针版本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处理大内存块、或者当你已经有了指向某个数据块的指针而不是数组名时,可以显得更自然一些,少了一层“索引到指针”的转换。但这更多是代码风格和上下文的考量,而非普适的性能银弹。
用指针来玩转数组查找,确实能让你感受到C/C++的强大,但同时也要小心一些“坑”。
arr
NULL
*mid
if (arr == NULL || size == 0)
[low, high]
mid
low/high
high = mid
high = mid - 1
high = arr + size - 1
size
0
size - 1
arr - 1
size == 0
int
char*
char* + 1
int* + 1
int* mid = low + (high - low) / 2;
(low + high) / 2
low
high
low
high
ptrdiff_t
最佳实践方面:
NULL
0
low
high
low
high
总的来说,指针在C/C++中是把双刃剑。它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控制能力,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理解其工作原理,并遵循一些最佳实践,能让你更安全、更有效地利用它。
以上就是怎样用指针实现数组的快速查找 二分查找的指针优化版本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