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早已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挑选一款具备护眼特性的屏幕显得尤为关键。
在众多手机评测和实际体验中,我们常看到博主用另一台设备拍摄屏幕上的“黑条”现象。通常认为,这些黑条越细、越不明显,说明屏幕越护眼。但你是否了解这背后的科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
经常关注手机发布会的朋友,一定对“PWM调光”这个词不陌生。它是一种调节OLED屏幕亮度的技术,原理是在极短时间内反复进行“亮→灭”的切换,即让屏幕在全亮与全黑之间高速交替。由于人眼存在视觉暂留效应,我们感知到的并不是闪烁,而是整体亮度的降低。

当我们用相机拍摄这类屏幕时,若快门速度与屏幕闪烁频率产生错位,CMOS传感器的逐行曝光机制就会捕捉到不同像素行处于“亮”或“灭”的状态,最终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横纹——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黑条”。这实际上是屏幕频闪被相机“分解”后的可视化表现。
如果PWM调光频率较低,每个“亮→灭”周期较长,相机更容易捕捉到完整的熄灭阶段,因此黑条清晰可见;而高频PWM调光因周期极短,闪烁速度极快,相机难以准确记录熄灭瞬间,黑条就会变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这也是高频PWM更有利于眼部健康的重要原因。
如今,高频PWM调光已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低频PWM(一般低于240Hz)所产生的闪烁可能被人眼感知,长时间使用容易引发眼干、疲劳等不适。而高频PWM由于闪烁频率远超人眼感知范围,能显著减轻视觉负担,提升观看舒适度。
目前,部分厂商已实现技术突破。例如荣耀推出的绿洲护眼屏支持高达3840Hz的高频PWM调光,并获得了专业机构的护眼认证。此外,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也在旗下多款机型中应用了先进的调光方案,致力于提升用户视觉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主打护眼功能的手机大多采用“高频PWM + 类DC调光”相结合的方式。为解决高亮度下PWM调光可能带来的画质问题,类DC调光技术被引入。它通过软件算法模拟传统DC调光的连续亮度调节效果,本质上仍基于PWM,但控制更为精细,更适合OLED面板。
类DC调光通过智能算法动态调节像素发光强度与色彩输出,在视觉上实现平滑的亮度过渡。虽然提升了观感舒适性,但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如增加功耗、轻微影响对比度或色彩还原准确性。
最后还是要强调,尽管护眼技术不断进步,但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样不可忽视。选择一款护眼能力强的手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避免长时间紧盯屏幕,每隔一段时间应主动闭眼休息或远眺放松,给眼睛足够的缓冲时间。

以上就是手机护不护眼 为何都在看“黑条”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