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后端开发 > C++ > 正文

C++中结构体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何时会被调用

P粉602998670
发布: 2025-08-30 10:36:01
原创
784人浏览过
构造函数在对象创建时调用,析构函数在对象生命周期结束时调用,两者在struct和class中行为一致,调用时机取决于对象的存储类型和作用域。

c++中结构体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何时会被调用

C++中,结构体(struct)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何时被调用,核心逻辑其实与类(class)完全一致:构造函数在对象被创建时执行,而析构函数在对象生命周期结束时执行。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中,根据对象的存储类型和创建方式不同,具体的调用时机还是有不少细节值得琢磨的。

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构造函数在结构体对象被实例化时自动调用,无论这个对象是在栈上、堆上、作为全局变量、静态变量,还是作为另一个对象的成员。它的职责是确保对象在被使用前处于一个有效的、可预测的状态。而析构函数则在对象生命周期结束时被调用,负责清理对象占用的资源,比如释放动态分配的内存、关闭文件句柄等。

具体到不同的场景:

  • 栈上对象(局部变量)

    立即学习C++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构造函数:当程序执行流进入声明该结构体对象的代码块(scope)时,构造函数会被调用。
    • 析构函数:当程序执行流离开该代码块时,析构函数会被自动调用。这包括函数返回、循环结束、或者遇到
      break
      登录后复制
      continue
      登录后复制
      goto
      登录后复制
      等导致跳出当前作用域的情况。
  • 堆上对象(动态分配)

    • 构造函数:当使用
      new
      登录后复制
      运算符为结构体对象分配内存并创建它时,构造函数会被调用。
    • 析构函数:当使用
      delete
      登录后复制
      运算符释放该对象占用的内存时,析构函数会被调用。如果忘记
      delete
      登录后复制
      ,就会导致内存泄漏,同时析构函数也不会被调用,这很危险。
  • 全局对象和静态对象

    • 构造函数
      • 全局对象:在
        main
        登录后复制
        函数执行之前,程序启动时就会被构造。
      • 静态局部对象(在函数内部用
        static
        登录后复制
        声明):在程序第一次执行到该对象的声明语句时被构造。
      • 静态全局对象:与全局对象类似,在
        main
        登录后复制
        函数之前构造。
    • 析构函数
      • 全局对象和静态全局对象:在
        main
        登录后复制
        函数执行结束,程序即将退出时,会以与构造时相反的顺序调用它们的析构函数。
      • 静态局部对象:同样在程序退出时被析构。
  • 作为其他对象的成员

    • 构造函数:当包含该结构体的外部对象被构造时,其成员结构体的构造函数会在外部对象的构造函数体执行之前被调用(通常在成员初始化列表中指定)。
    • 析构函数:当包含该结构体的外部对象被析构时,其成员结构体的析构函数会在外部对象的析构函数体执行之后被调用。
  • 临时对象

    • 构造函数:在需要临时结构体对象时创建(例如函数返回值、类型转换等)。
    • 析构函数:通常在包含它们的完整表达式结束时立即被销毁。

结构体和类的构造函数/析构函数调用机制有何异同?

说实话,很多人在刚接触C++的时候,都会纠结结构体(struct)和类(class)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从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调用机制来看,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它们没有任何区别。在C++标准中,

struct
登录后复制
class
登录后复制
几乎是等价的,唯一的语法差异在于默认的成员访问权限和默认的继承权限。

  • struct
    登录后复制
    的成员和基类默认是
    public
    登录后复制
  • class
    登录后复制
    的成员和基类默认是
    private
    登录后复制

除此之外,它们在行为上完全一致。这意味着,你为

struct
登录后复制
定义构造函数、析构函数、成员函数、继承、多态等,都和
class
登录后复制
的行为模式一模一样。所以,如果一个
struct
登录后复制
和一个
class
登录后复制
有着完全相同的成员和方法,那么它们各自的对象的构造和析构时机、顺序,以及内部资源的管理方式,都会是完全相同的。

我个人认为,C++保留

struct
登录后复制
更多是为了兼容C语言,并提供一种语义上的暗示:
struct
登录后复制
更常用于表示纯粹的数据集合(POD类型或接近POD类型),而
class
登录后复制
则更倾向于封装行为和数据。但这种语义上的区分并非强制,你完全可以用
struct
登录后复制
来实现一个功能完备的面向对象类。因此,在讨论构造和析构时,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就行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地去区分。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struct MyStruct {
    std::string name;
    MyStruct(const std::string& n) : name(n) {
        std::cout << "MyStruct " << name << " Constructed." << std::endl;
    }
    ~MyStruct() {
        std::cout << "MyStruct " << name << " Destructed." << std::endl;
    }
};

class MyClass {
public: // 必须显式声明public,否则默认是private
    std::string name;
    MyClass(const std::string& n) : name(n) {
        std::cout << "MyClass " << name << " Constructed." << std::endl;
    }
    ~MyClass() {
        std::cout << "MyClass " << name << " Destructed." << std::endl;
    }
};

void testFunction() {
    MyStruct s_local("local_struct");
    MyClass c_local("local_class");
} // s_local 和 c_local 在这里析构

int main() {
    std::cout << "--- Entering main ---" << std::endl;

    // 栈上对象
    MyStruct s1("stack_struct_1");
    MyClass c1("stack_class_1");

    // 堆上对象
    MyStruct* ps = new MyStruct("heap_struct");
    MyClass* pc = new MyClass("heap_class");

    testFunction(); // 调用函数,局部对象在这里构造和析构

    delete ps; // 释放堆上对象
    delete pc; // 释放堆上对象

    std::cout << "--- Exiting main ---" << std::endl;
    return 0;
} // s1 和 c1 在这里析构
登录后复制

从上面的代码运行结果,你就能清楚地看到,

MyStruct
登录后复制
MyClass
登录后复制
的构造和析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

在哪些特殊场景下,构造函数或析构函数的调用可能会出乎意料?

虽然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调用规则看起来很直接,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它们的行为确实可能与我们直觉上的预期有所偏差,这往往也是C++初学者容易踩坑的地方。

  1. Placement New:这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特性。

    placement new
    登录后复制
    允许你在已经分配好的内存区域上构造一个对象。它的语法是
    new (address) Type(args)
    登录后复制
    。在这种情况下,
    new
    登录后复制
    运算符只调用构造函数,不分配内存。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用
    placement new
    登录后复制
    构造了一个对象,它的析构函数谁来调用?答案是:你需要手动调用析构函数。直接
    delete
    登录后复制
    一个
    placement new
    登录后复制
    出来的指针是错误的,因为它不会释放内存,反而可能导致未定义行为。正确的做法是
    object_ptr->~Type();
    登录后复制
    然后再手动释放那块内存。这在内存池或零拷贝场景下很有用,但确实容易让人忘记手动析构。

    即构数智人
    即构数智人

    即构数智人是由即构科技推出的AI虚拟数字人视频创作平台,支持数字人形象定制、短视频创作、数字人直播等。

    即构数智人 36
    查看详情 即构数智人
  2. 异常安全与构造失败:如果一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在执行过程中抛出了异常,那么这个对象可能并没有完全构造成功。在这种情况下,C++运行时会确保已经成功构造的子对象(如果它有成员对象)的析构函数会被调用,以避免资源泄漏。但是,抛出异常的那个对象的析构函数本身不会被调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成功完成构造。这对于编写异常安全的代码至关重要,要求我们在构造函数中分配的资源,要么在构造失败时能自动回滚,要么通过RAII(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机制来管理。

  3. 容器操作与拷贝/移动语义:当你使用

    std::vector
    登录后复制
    std::list
    登录后复制
    标准库容器时,元素的添加(
    push_back
    登录后复制
    emplace_back
    登录后复制
    )、删除、重新分配内存等操作,都可能涉及构造函数、拷贝构造函数、移动构造函数、以及析构函数的调用。

    • push_back
      登录后复制
      通常会创建一个临时对象,然后将其拷贝(或移动)到容器中,这可能导致两次构造和一次析构。
    • emplace_back
      登录后复制
      则直接在容器内部构造对象,通常效率更高,减少了不必要的拷贝/移动构造。
    • std::vector
      登录后复制
      内部存储空间不足需要重新分配时,它会为所有现有元素调用拷贝(或移动)构造函数,将它们移动到新的内存区域,然后为旧内存区域的元素调用析构函数。如果你的构造函数或析构函数有副作用,这些“隐式”的调用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
  4. 拷贝省略(Copy Elision)/返回值优化(RVO):现代C++编译器非常智能,它们可能会为了优化性能,省略掉某些不必要的拷贝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调用。例如,当一个函数返回一个对象时,编译器可能会直接在调用者的栈帧上构造这个对象,而不是先在函数内部构造一个临时对象,再拷贝(或移动)出来。这被称为返回值优化(RVO)。虽然这通常是好事,因为它提高了效率,但如果你在构造函数或析构函数中依赖某些副作用来追踪对象的生命周期,可能会发现有些调用“消失”了。

  5. 联合体(Union):联合体允许在同一块内存中存储不同的数据成员,但一次只能有一个成员是活跃的。如果联合体包含非POD(Plain Old Data)类型,特别是带有自定义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结构体,情况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你不能直接为联合体定义析构函数来清理所有成员,因为你不知道哪个成员是活跃的。通常,你需要手动追踪哪个成员是活跃的,并在必要时手动调用其析构函数。这是C++中一个比较棘手且容易出错的特性。

这些场景都提醒我们,理解C++对象生命周期的底层机制,而不是仅仅依赖表面现象,是多么重要。

如何有效调试和追踪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调用顺序?

在我日常开发中,追踪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调用顺序是排查对象生命周期问题、内存泄漏或者理解复杂系统行为的常用手段。这里有一些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1. 利用

    std::cout
    登录后复制
    或日志输出:这是最直接、最粗暴但往往也最有效的方法。在你的结构体或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内部,简单地加入
    std::cout
    登录后复制
    语句,打印出对象的名称、地址,以及是构造还是析构。

    struct MyObject {
        int id;
        MyObject(int i) : id(i) {
            std::cout << "Constructing MyObject " << id << " at " << this << std::endl;
        }
        ~MyObject() {
            std::cout << "Destructing MyObject " << id << " at " << this << std::endl;
        }
    };
    登录后复制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会污染代码,但对于快速定位问题,它简直是神器。在大型项目中,我会用一个统一的日志宏来替代

    std::cout
    登录后复制
    ,方便控制输出级别。

  2. 使用调试器(Debugger):这是专业开发者的必备工具。在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第一行设置断点。当程序执行到这些断点时,你可以:

    • 查看调用栈(Call Stack):了解是哪个函数、哪一行代码触发了对象的构造或析构。
    • 单步执行(Step Into/Over):跟踪构造函数或析构函数内部的执行流程。
    • 观察变量(Watch Variables):检查对象成员在构造或析构前后的状态。 无论你用的是GDB、Visual Studio Debugger还是CLion的调试器,原理都是一样的。调试器提供的详细信息远超
      std::cout
      登录后复制
      ,是深入理解复杂生命周期的最佳选择。
  3. 利用RAII原则进行资源管理:RAII(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资源获取即初始化)是C++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编程范式。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资源的生命周期绑定到对象的生命周期上。当对象被构造时,它获取资源;当对象被析构时,它释放资源。

    • 理解RAII能帮助你预测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调用时机。例如,
      std::unique_ptr
      登录后复制
      std::shared_ptr
      登录后复制
      在其内部管理的原始指针所指对象被构造和析构时,会调用相应的
      new
      登录后复制
      delete
      登录后复制
    • 如果你看到一个
      std::unique_ptr
      登录后复制
      离开了作用域,你就知道它所管理的对象的析构函数会被调用。这种预期性本身就是一种“调试”手段。
  4. 内存泄漏检测工具:像Valgrind (Linux/macOS) 或 AddressSanitizer (ASan,GCC/Clang) 这样的工具,虽然主要用于检测内存错误,但它们也能间接帮助你追踪析构函数的调用问题。如果一个堆上分配的对象没有被

    delete
    登录后复制
    ,那么它的析构函数就不会被调用,这些工具会报告潜在的内存泄漏。通过分析报告,你可以回溯是哪个对象没有被正确销毁。

  5. 自定义分配器或全局

    new
    登录后复制
    /
    delete
    登录后复制
    重载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技巧,但对于非常复杂的系统或需要精细控制内存分配的场景很有用。你可以重载全局的
    operator new
    登录后复制
    operator delete
    登录后复制
    ,或者为特定的类实现自定义的
    operator new
    登录后复制
    /
    delete
    登录后复制
    。在这些重载函数中加入日志,就能追踪到所有内存的分配和释放,从而推断出对象的构造和析构情况。当然,这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它会影响整个程序的内存管理。

在我看来,没有银弹,通常是组合使用这些方法。对于快速验证,

std::cout
登录后复制
足够了;对于深入分析,调试器不可或缺;而理解RAII原则则是从根本上避免许多生命周期问题的关键。

以上就是C++中结构体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何时会被调用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最佳 Windows 性能的顶级免费优化软件
最佳 Windows 性能的顶级免费优化软件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下载
来源:php中文网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admin@php.cn
最新问题
开源免费商场系统广告
热门教程
更多>
最新下载
更多>
网站特效
网站源码
网站素材
前端模板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讲师合作 广告合作 最新更新 English
php中文网:公益在线php培训,帮助PHP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服务号 技术交流群
PHP中文网订阅号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PHP中文网APP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