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回收,核心在于其能否被程序的活跃部分引用。若对象无法从GC Roots触达且无强引用,则被视为垃圾。主要依赖引用计数法和可达性分析法。引用计数法因循环引用问题易导致内存泄漏,如A引用B且B引用A时,计数永不归零,对象无法回收。现代JVM多采用可达性分析法,从GC Roots(如栈变量、静态属性、常量、JNI引用、活跃线程)出发遍历对象图,不可达对象被回收。为避免STW,现代GC采用并发标记,结合增量更新或SATB策略处理并发修改,辅以读屏障等技术,实现低延迟回收。

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核心判断依据在于它是否仍然被程序中的“活跃”部分所引用。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对象不再有任何强引用指向它,并且从程序的根节点(GC Roots)开始遍历时无法触达,那么它就可以被垃圾回收器视为“垃圾”,等待被清理。这主要依赖于两种策略:引用计数法和可达性分析法。
在我看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该“寿终正寝”了,这背后其实是内存管理机制的一场博弈。我们程序运行时产生的各种数据,总得有个地方放,也总得有个机制来决定什么时候能把它们腾出来,给新的数据用。引用计数法和可达性分析法,就是这场博弈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裁判规则。
引用计数法是一种相对直观的策略。它的基本思想是,给每个对象维护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计数器就加一;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就减一。一旦计数器归零,这个对象就意味着没有其他对象再“关心”它了,自然就可以被回收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回收时机非常明确,几乎是实时的,一旦引用归零,对象就可以被立即回收,省去了等待垃圾回收器统一调度的时间。比如,像Python这样的语言,就部分采用了引用计数,但它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所以还辅以其他机制来弥补。
然而,仅仅依赖引用计数,在实际的复杂场景中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最大痛点在于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想象一下,对象A引用了对象B,同时对象B又引用了对象A。如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外部引用指向A或B,那么它们的引用计数永远不会降为零。即便它们已经对程序没有任何用处了,它们也会像一对互相依偎的僵尸,永远霸占着内存空间,造成内存泄漏。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主流的虚拟机,比如Java的JVM,更倾向于采用另一种更强大的判断方式——可达性分析法。
可达性分析法,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它的逻辑其实很像我们平时找东西。它会从一系列被称为“GC Roots”的根对象开始,沿着这些根对象所引用的路径,一步步地去遍历所有能够被触达到的对象。所有在遍历过程中能够被“标记”到的对象,都说明它们仍然是“活的”,程序还在使用它们。而那些从任何GC Roots出发都无法到达的对象,就自然而然地被判定为是不可用的,也就是可以被回收的垃圾。这种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循环引用的难题,因为即使A和B互相引用,只要它们都无法从GC Roots被触达,它们最终都会被回收。这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GC Roots就是网的固定点,所有能顺着网线爬到的地方都是安全的,爬不到的地方就等着被清理掉。
引用计数法之所以无法彻底解决内存泄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处理循环引用时的无力。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场景:你创建了两个对象,
objectA
objectB
objectA
objectB
objectB
objectA
objectA
objectB
从我们人类的逻辑来看,这两个对象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了,它们应该被回收。但是,如果使用引用计数法,
objectA
objectB
objectB
objectA
这种问题在复杂的软件系统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对象之间存在复杂依赖关系时。像Python这样的语言,虽然主要使用引用计数,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会额外引入一个周期检测器(cycle detector)来专门查找并打破循环引用,这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所以,在我看来,引用计数法虽然直观且易于实现,但在面对现代软件的复杂对象图时,它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
在Java的JVM中,GC Roots是可达性分析算法的起点,它们是那些被认为“不可回收”的、能够被程序直接访问到的引用。理解GC Roots非常关键,因为它决定了哪些对象是“活”的。通常,以下几类对象会被JVM视为GC Roots:
Object obj = new Object();
obj
static
final
这些GC Roots就像是内存中的“锚点”,它们是垃圾回收器进行可达性分析的起点。所有能够通过这些锚点被直接或间接访问到的对象,都将被标记为“存活”对象,不会被回收。反之,那些无法从任何GC Root追溯到的对象,才会被判定为可回收。
“Stop-The-World”(STW)是垃圾回收领域一个让人头疼的词。在早期的可达性分析实现中,为了保证对象图的准确性,垃圾回收器在执行标记阶段时,需要暂停所有用户线程(mutator),直到标记工作完成。这会导致应用程序出现明显的卡顿,对于追求低延迟和高并发的应用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代的JVM垃圾回收器引入了许多高级技术来减少或避免STW,主要思路是让标记过程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
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是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它允许垃圾回收器在用户线程运行的同时进行对象的标记。但并发标记会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在GC标记过程中,用户线程可能会修改对象引用关系,导致已经标记的对象变得不可达,或者未标记的对象变得可达。这被称为“漏标”和“错标”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垃圾回收器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例如,G1垃圾回收器就采用了SATB来处理并发标记阶段的并发问题。ZGC和Shenandoah等更先进的垃圾回收器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读屏障(Read Barrier)等技术,进一步减少甚至几乎消除了STW时间,它们通过在对象被读取时进行额外的操作来维护对象图的准确性,使得GC暂停时间可以控制在非常低的毫秒级别,甚至亚毫秒级别,从而实现对应用程序几乎无感知的垃圾回收。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JVM在保证内存安全的同时,也能满足现代应用对高性能和低延迟的严苛要求。
以上就是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引用计数法、可达性分析法)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