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网约车平台相继宣布下调抽成比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以下简称报告),进一步揭示了行业背后的运行逻辑与司机真实状况。

该报告对比了六类典型蓝领职业的就业情况,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以7623元的月均收入位居第二,同时在职业满意度和持续从业意愿方面均排名第一,展现出较强的就业吸引力。
据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滴滴平台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比例为14%。而报告课题组通过对多个省市5417名司机的实地调研发现,抽成中位数为18.8%,大多数司机的实际月抽成集中在18%至20%区间。仅有0.25%的司机抽成超过25%,0.45%的司机低于10%,另有0.059%的司机出现负抽成现象——即其实际收入超过了乘客支付金额。这一情况源于平台在特定时段投入大量补贴,用于刺激出行需求或激励司机在高峰、恶劣天气等条件下接单。报告指出,抽成比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供需关系、订单匹配难度、天气等因素动态调整,本质上是一种精细化的市场调节机制。

图示为报告基于5417份滴滴司机样本统计得出的抽成比例分布情况
报告持续追踪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进展。以滴滴为例,自2022年起率先响应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推出透明账单功能,司机可在APP内清晰查看每笔订单的收入明细、平台抽成比例及额外奖励。本次调研显示,77.7%的司机知道可通过该功能了解抽成信息,但仍有55.6%的司机表示不常查看或并不完全理解账单内容。他们对抽成的认知多来自同行交流、乘客对话或网络舆论,容易形成片面印象,导致“抽成过高”的误解被不断放大,形成信息“回声室效应”。

图中展示了部分滴滴司机实际获得负抽成的订单截图。在供需失衡、平台发放大额优惠券吸引乘客或提供高额出车奖励时,可能出现抽成极低甚至为负的情况。
报告还指出,补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激励性特征,影响司机的心理感知。在平峰期补贴减少时,司机往往感觉收入下降,但平台服务费仍照常扣除,容易产生“钱变少了”的负面体验。而此前补贴带来的增收阶段却容易被忽略,从而加深“抽成偏高”的固有印象。这种认知偏差亟需通过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引导加以缓解。
此外,报告深入剖析了网约车平台的运营体系,强调抽成并非简单等同于平台利润。实际上,抽成收入除大部分以补贴形式返还司乘双方外,还需覆盖算法调度、系统维护、支付结算安全、客服支持、纠纷仲裁、保险理赔、合规管理及税费缴纳等多项成本。每一笔订单背后可能涉及十余条业务链条和服务支撑,平台承担的是连接线上线下、保障安全高效出行的复杂基础设施职能,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撮合”。

图为报告所调研的主要蓝领岗位月均收入对比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网约车平台的抽成不等于利润,其背后反映的也不仅仅是利益分配问题,而是新经济模式下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保障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层次课题。要实现司机体面劳动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平台企业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共同构建更加透明、合理、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以上就是网约车抽成≠利润!最新报告详解平台运营规则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