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迟,但魅族 22 终于登场了。
9 月 15 日,在新一代旗舰芯片发布前夕,魅族正式推出了品牌年度旗舰——魅族 22,并搭载了全新进化的 Flyme AIOS 系统。若想深入了解这款新机,可参考雷科技发布的魅族 22 详细评测。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官方此前预热所透露的那样,魅族 22 在机身侧边新增了一枚实体「AI 键」。

图片来源:魅族
为何用“也”字?
其实,关注智能手机动态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从去年开始,一股在手机侧面加入专属「AI 键」的风潮悄然兴起:iPhone 16 系列与 OPPO Find X8/X8s 系列率先取消传统的三段式开关,转而引入独立功能按键——苹果称之为自定义操作按钮(Action button),OPPO 则命名为快捷键;华为 Mate 70 系列也将电源键重新设计为 AI 智控键;甚至连 Nothing Phone (3a) 系列也配备了 Essential Key。

图片来源:OPPO
无论是苹果、OPPO 还是华为,这些按键都定位为多功能快捷入口,不仅能一键启动录音、手电筒或切换静音模式等常用功能,更重要的是成为系统级 AI 功能的核心触发点,例如 OPPO 的 AI 闪记或实时同声传译。
更引人注意的是,除了已亮相的魅族 22,即将发布的 vivo X300 系列也被确认将在机身侧边增加一枚全新实体按键,极大概率也将作为类似的「AI 键」使用。
然而问题来了:早在 ChatGPT 出现之前,手机厂商就曾尝试通过物理按键唤醒 AI 功能,从小米到 vivo 都有过类似探索,但这类设计很快便销声匿迹,最终回归“音量+电源”的经典组合。这一次的 AI 键,真的会不一样吗?
如果要给如今的「AI 键」下一个定义,那它早已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启动键”,而是以 AI 为核心的任务中枢,其真正价值在于将当前设备的上下文信息——包括屏幕内容、摄像头画面或用户语音输入——直接交给 AI 处理,从而生成结果或触发后续操作。
这与 2016 年 AlphaGo 引发的第一波 AI 浪潮有着本质区别。当年三星 Galaxy S8(2017)的「Bixby 键」、vivo NEX/X23(2018)的「Jovi AI 键」,以及小米 9(2019)上的「AI 键」,本质上都是为了快速呼出语音助手,等同于喊一声“Hi Bixby”或“小爱同学”。

图片来源:小米
但当时的 AI 助手能力有限,识别不准、理解不清,只能完成查天气、设闹钟这类简单指令,难以执行复杂任务,更谈不上跨应用联动。久而久之,这个独立按键就成了鸡肋配置——有键无用,形同虚设。
于是各大厂商纷纷放弃专用 AI 键,改用长按电源键来唤醒语音助手。而生成式 AI 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现在的“AI 键”不再只是“叫醒助手”,而是“让 AI 办事”。
以 OPPO 为例,其快捷键主打功能是「AI 闪记」:按下按键后,系统自动抓取当前屏幕内容,由 AI 进行结构化分析(如提取航班时间、会议地点等),并同步至跨设备的「小布记忆」空间,形成可检索的记忆卡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
这和单纯打开助手完全不同,目标是跳过手动复制粘贴的步骤,实现“所见即处理”。比如看到一条行程信息,一键闪记后,AI 自动识别关键要素,并推荐“添加日程”“开始导航”等操作,用户只需确认即可完成。
Nothing 的 Essential Key 也有相似逻辑,配合 Essential Space 功能,AI 能自动归纳整理你在手机上浏览的各种信息,打造一个属于你的“个人知识中枢”。苹果的设计略有不同,除了理解屏幕内容,其视觉智能还强调通过镜头感知现实世界,主动提供服务建议。
因此,在雷科技看来,当下的「AI 键」可以归纳为三个核心特征:
1. 多功能快捷:保留手电筒、相机等传统快捷功能,确保基础实用性;2. 上下文交付:将当前屏幕、镜头或语音内容直接交由 AI 分析处理;3. 系统级集成:不隶属于单一应用,而是深度嵌入操作系统,全场景可用。
除了第三点外,今天的 AI 键与八年前的概念已截然不同。多用途设计赋予用户更多自主权,也保障了按键的基本可用性。更重要的是理念转变:不再是让用户命令 AI,而是把上下文交给 AI,让它主动理解并行动,从而提升效率与体验。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大模型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机厂商对系统的深度整合能力。
不可否认,生成式 AI 正逐步融入手机日常使用中,除了 AI 对话外,AI 修图等功能也越来越普及。但现实是,主动使用第一方 AI 功能仍未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高频习惯。对多数人而言,手机的核心用途仍是拍照、社交、游戏和支付,而各家自研 AI 尚未展现出“用了就回不去”的压倒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专门为 AI 增设一颗实体按键,是否必要?这个问题不仅是对产品形态的质疑,也可能关乎未来交互方式的走向。

图片来源:苹果
事实上,从目前各厂商的功能设定来看,所谓的「AI 键」大多并非专属于 AI。它们往往具备双重身份:既可以快速启动相机、开启静音、打开手电筒,也能用于触发视觉智能(苹果)、AI 闪记(OPPO)或同声传译。华为则采用“双击电源键”方式,在同一按键上集成 AI 功能、快捷操作与助手唤醒,实现三合一。
这说明厂商在设计时并未完全押注 AI,而是希望兼顾当下实用性与未来延展性——即使用户暂时不用 AI,这个键仍有实用价值。同时,AI 键的实际意义,高度依赖于厂商自身 AI 能力的成熟度及系统整合水平。
一旦响应迟缓、识别不准、反馈机械,AI 键就极易重蹈覆辙,陷入“有键无用”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当年众多独立 AI 键被淘汰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当前 AI 功能仍处于“有用但非刚需”的阶段。你可能会偶尔用它总结文档、翻译菜单或提炼网页要点,但这些操作频率远不及打开微信或扫码支付。此时为低频功能分配一个高频位置的实体按键,难免引发争议:值得吗?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实体键的优势恰恰在于能提升低频功能的触达率和使用意愿。相比语音唤醒或手势操作,实体按键具有更强的物理反馈、更低的误触概率和更高的可见性。尤其是独立按键,比华为“双击电源键”更不易误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把“我想用 AI”这个模糊想法,转化为一次明确的动作——按下或长按。

图片来源:华为
对厂商而言,AI 键不仅是交互方式的创新,更是抢占 AI 入口心智的战略布局:这颗随时可按的物理按钮,未来极有可能演变为用户的“AI 中枢”。
所以如果你问现在是否需要 AI 键?雷科技认为:对于 AI 能力尚弱的厂商,它可能是多余负担;但对于系统整合能力强、AI 布局扎实的品牌来说,它就是一颗面向未来的“战略按钮”。
简而言之,它或许不是今天最重要的按键,但很可能是通向明天的关键入口。
尽管认可「AI 键」在当下与未来的潜力,但必须指出,目前各家的 AI 键体验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尤其是苹果、OPPO 和 Nothing 的思路趋同,彼此借鉴的可能性高,也更容易形成行业共识。
举例来说,视觉智能几乎是必经之路,OPPO 可借助多模态模型实现更强的现实理解能力,这对普通用户是零门槛的体验升级,对视障群体更是重大利好。反过来,苹果也可以学习小布记忆和 Essential Space 的设计理念,在端侧实现个人信息的 AI 化管理。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方向正确、技术可行,若大模型能力不足或系统整合不到位,最终体验仍难称成熟好用。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