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阵列因磁盘故障或配置丢失导致无法访问时,数据仍可能恢复。首先可使用R-Studio等专业软件扫描磁盘,自动推断RAID级别、条带大小和磁盘顺序,构建虚拟阵列提取数据;若已知部分配置信息,可通过手动设置参数提高重建准确性;对于Linux软RAID,可用dd命令备份磁盘后,结合mdadm工具在相同环境中重建并挂载阵列;若为硬件RAID且仅单盘故障,可更换新盘并通过控制器BIOS界面执行重建操作,恢复阵列完整性。所有方法均需避免二次损伤,优先镜像原始数据。

如果您的RAID阵列因磁盘故障、配置丢失或控制器问题导致无法访问,数据可能仍然存在于物理磁盘上。通过使用专业的RAID重建工具,可以尝试恢复阵列结构并提取关键数据。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恢复方法:
当RAID元数据损坏或控制器无法识别阵列时,可通过软件自动分析磁盘内容以推断原始RAID配置,包括条带大小、块大小、磁盘顺序和RAID级别。
1、将所有参与RAID的硬盘连接到正常工作的计算机,确保系统能识别每一块磁盘。
2、运行支持RAID重建的专业数据恢复软件,如R-Studio、UFS Explorer或Disk Drill,选择“手动RAID创建”或“RAID扫描”功能。
3、添加所有相关磁盘进入扫描队列,设置扫描范围为完整磁盘。
4、启动深度扫描,等待软件分析各磁盘的写入模式,自动推断出可能的RAID级别(如RAID 0、5、6)及磁盘排列顺序。
5、查看软件提供的重建建议,选择匹配度最高的配置方案进行虚拟阵列构建。
在已知部分RAID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手动输入参数可提高重建准确性,避免依赖软件自动检测的误差。
1、收集原始RAID的关键参数,包括RAID类型、条带大小、数据起始偏移量以及磁盘顺序。
2、在R-Studio等工具中选择“新建虚拟RAID”选项,逐一添加磁盘镜像或物理磁盘。
3、根据已知信息,在配置界面中手动设置:RAID级别、条带单位大小、块方向(左/右同步)、奇偶校验分布方式。
4、调整磁盘排列顺序,尝试不同组合直至文件系统结构清晰可见。
5、完成配置后,软件会生成一个可浏览的虚拟卷,确认数据可读即可开始导出。
对于Linux系统的软RAID(如mdadm管理的阵列),可在相同环境中使用命令行工具重建并挂载阵列,适用于服务器环境的数据恢复。
1、将所有磁盘接入Linux主机,使用fdisk -l或lsblk命令确认设备路径(如/dev/sdb, /dev/sdc)。
2、使用dd命令对每块磁盘进行只读镜像备份,避免直接操作原始数据:dd if=/dev/sdb of=./disk1.img bs=512 conv=noerror,sync。
3、加载md模块:modprobe md_mod。
4、使用mdadm --create命令,基于已知RAID级别创建新的RAID设备,例如:
mdadm --create /dev/md0 --level=5 --raid-devices=3 /dev/sdb /dev/sdc /dev/sdd。
5、若原阵列信息未知,可尝试不同参数组合,并用file -s /dev/md0检查是否识别出有效文件系统。
6、成功创建后,使用mount /dev/md0 /mnt/recovery挂载至指定目录,复制所需数据。
在具备冗余能力的RAID 5或RAID 6阵列中,若仅有一块磁盘失效,可通过更换新盘并在BIOS级RAID控制器中执行重建操作恢复阵列完整性。
1、关闭主机电源,取出已损坏的硬盘,替换为容量相等或更大的新硬盘。
2、开机进入RAID控制器配置界面(通常在启动时按Ctrl+R、Ctrl+I或其他指定键)。
3、在阵列管理菜单中找到受影响的虚拟驱动器,选择“Rebuild”或“Replace Disk”选项。
4、选中新插入的磁盘作为目标重建盘,确认操作后控制器将开始从其余磁盘读取数据并重新生成缺失部分。
5、等待重建过程完成(耗时取决于磁盘容量和负载),期间避免断电或中断操作。
6、重建完成后,操作系统应能正常识别原有卷,可尝试访问数据。
以上就是如何从损坏的RAID阵列恢复数据?通过RAID重建工具修复阵列结构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