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描述符是一种强大的协议,允许我们自定义类属性的访问、赋值和删除行为。它通过实现__get__、__set__和__delete__这三个特殊方法来工作。当一个类属性被定义为一个实现了这些方法的对象时,它就成为了一个描述符。
__set_name__(self, owner, name)是描述符协议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当描述符实例被创建并绑定到所属类(owner)的一个属性(name)上时,Python解释器会调用此方法。这使得描述符能够知道它在类上被赋予的名称,从而可以在其内部逻辑中使用这个名称。
在使用描述符时,一个常见的陷阱是RecursionError: maximum recursion depth exceeded。这通常发生在描述符的__get__或__set__方法内部,尝试通过g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或s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 value)来访问或设置实例的属性,而self.internal_name恰好与描述符在类上被绑定的属性名相同。
让我们看一个有问题的示例:
class MyProblematicDescriptor:
def __set_name__(self, owner, name):
# 问题所在:描述符的内部名称与它在类上被绑定的外部名称相同
self.internal_name = name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self
else:
# 当访问 instance.my_attribute 时,Python会调用此处的 getattr(instance, 'my_attribute')
# 由于 instance.my_attribute 本身就是一个描述符,这将再次触发描述符的 __get__ 方法
# 从而导致无限递归
return g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
def __set__(self, instance, value):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else:
# setattr(instance, 'my_attribute', value) 也会触发同样的递归问题
s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 value)
class MyClassWithProblem:
my_attribute = MyProblematicDescriptor()
# 尝试执行以下代码将导致 RecursionError
# obj = MyClassWithProblem()
# obj.my_attribute = "hello" # 触发 __set__ 的递归
# print(obj.my_attribute) # 触发 __get__ 的递归问题分析: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当您尝试访问obj.my_attribute时,Python的属性查找机制会发现MyClassWithProblem.my_attribute是一个描述符。因此,它会调用MyProblematicDescriptor实例的__get__方法。在__get__方法内部,代码执行g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由于self.internal_name被设置为'my_attribute',这行代码实际上变成了getattr(obj, 'my_attribute')。
此时,Python又会再次尝试查找obj.my_attribute,并再次发现它是一个描述符,从而再次调用__get__方法。这个过程会无限重复,直到达到Python的递归深度限制,抛出RecursionError。__set__方法中的setattr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描述符内部用于存储实际值的属性名,必须与它在宿主类上被绑定的外部属性名不同。一个常见的做法是在内部名称前加上下划线(_)作为前缀。
class MyCorrectDescriptor:
def __set_name__(self, owner, name):
# 解决方案:将内部名称与外部名称区分开
# 通常做法是在外部名称前加一个下划线
self.internal_name = f'_{name}'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self
else:
# 现在,getattr(instance, '_my_attribute') 将直接查找实例的 __dict__
# 而不会再次触发描述符的 __get__ 方法
return g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
def __set__(self, instance, value):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else:
# setattr(instance, '_my_attribute', value) 也同样避免了递归
setattr(instance, self.internal_name, value)
class MyClassWithCorrectDescriptor:
my_attribute = MyCorrectDescriptor()
# 以下代码将正常工作
obj = MyClassWithCorrectDescriptor()
obj.my_attribute = "hello world"
print(obj.my_attribute) # 输出: hello world当我们将self.internal_name修改为f'_{name}'(例如,如果外部属性名为my_attribute,则内部名称变为_my_attribute)时,递归问题得以解决。这是因为Python的属性查找机制遵循特定的顺序:
这样,描述符就能够有效地“代理”一个不同名称的内部属性,实现了对外部属性访问行为的自定义,同时避免了自身调用的递归陷阱。
隔离内部名称: 始终确保描述符内部用于存储实际数据的属性名与它在类上被绑定的外部属性名不同。这是避免RecursionError的关键。
命名约定: 使用下划线前缀(例如_attr_name)是一种广泛接受且推荐的约定,用于表示这些内部使用的“私有”属性。
直接操作__dict__: 对于某些简单场景,描述符可以直接通过instance.__dict__[self.internal_name]来访问或设置值,而不是使用getattr和setattr。虽然这在功能上与使用getattr/setattr在解决递归问题后是等效的,但在某些性能敏感的场景或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图时可能会被采用。
# 使用 __dict__ 直接操作的示例
class MyDescriptorWithDict:
def __set_name__(self, owner, name):
self.internal_name = f'_{name}'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self
return instance.__dict__.get(self.internal_name) # 使用get避免KeyError
def __set__(self, instance, value):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instance.__dict__[self.internal_name] = value这种方式同样有效,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清晰地表达了“直接操作实例存储”的意图。
总结来说,Python描述符是实现属性访问控制的强大机制,但其内部实现需要对Python的属性查找机制有清晰的理解。通过将描述符内部用于存储数据的属性名与外部公开的属性名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描述符的强大功能,同时避免常见的递归错误。
以上就是Python描述符陷阱:为何内部名称必须与外部属性名不同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