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旬,以太坊经历了一轮强势反弹,背后推动力正是“企业大举购入以太坊”的市场叙事。然而,这波涨势近期明显动能减弱,价格恰好在关键阻力区域停下脚步。

你或许会疑惑:不是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配置以太坊吗?
确实有这个说法,但深入挖掘链上和机构持仓数据后发现,实际持续买入的机构几乎只剩BitMine这一家。
一旦将BitMine的数据剔除,自8月底以来,其他主流机构对以太坊的净买入几乎归零。这意味着当前以太坊的上涨逻辑,本质上是“由单一买家支撑的叙事”,而非广泛的机构共识。
反观比特币,其企业买家结构则更加多样化。即使排除微策略(MicroStrategy)这一最大持仓者,仍能看到多家公司持续增持。比特币的购买基础更广泛,资金流入也更具持续性。
为什么只要以太坊一回调,多数山寨币就立刻集体下挫?
核心原因在于交易对机制与定价依赖。
大量山寨币仅与以太坊(ETH)形成主要交易对,而不是直接挂钩美元或稳定币。因此,当以太坊对美元贬值10%,即便这些代币本身没有发生任何买卖行为,其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流动性池中的价格也会因套利机制自动调整,导致相对美元价值同步下跌。
这就像是主舰转向,跟随其后的舰队无论愿不愿意,都会被牵引改变航向。
在这个生态中,以太坊就是那艘主舰。
但另一个问题浮现了:既然山寨币走势紧跟以太坊,为何去年以太坊上涨85%的情况下,大多数山寨币反而录得负收益?
答案藏在代币经济模型中的稀释效应。
项目方、早期投资人、基金会成员等持有的大量代币,通常按计划分阶段解锁。这意味着每周都有巨量未流通代币进入市场。
仅已公开可查的部分,每周释放的山寨币价值就超过10亿美元,还不包括那些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项目。
这种持续不断的供应压力,并不会立刻反映在链上交易量中,却实实在在地压制了价格上涨空间。即使需求不变,过多的供给也会拉低价格。
基于这样的市场结构,我的判断是:以太坊大概率将继续落后于比特币的表现,而绝大多数山寨币也将难以跑赢比特币。
但这并不代表市场将进入熊市。
事实上,自2023年10月以来,稳定币总市值持续攀升,说明资金仍在不断注入加密领域。整体行情可能依然向上,只是涨幅分布极不均衡——比特币或将主导本轮周期的大部分收益。
这就是当下真实的市场图景:一个依赖少数买家维持热度的以太坊,以及一群被“看不见的抛压”长期拖累的山寨币。牛市仍在延续,但它正演变为一场高度集中的“赢家通吃”游戏。如果你押错了资产,很可能面临“行情火热,账户却原地踏步甚至亏损”的困境。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