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探讨了使用 `scipy.integrate.solve_bvp` 求解测地线方程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将测地线问题转化为路径长度最小化问题。通过构建一个椭球体模型,并结合 `scipy.optimize.minimize` 函数,我们演示了如何在离散化路径上有效地计算近似测地线,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在计算曲面上的测地线(即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时,传统的微分方程方法,如使用 scipy.integrate.solve_bvp 解决边值问题,可能会面临初始猜测敏感和收敛性等挑战。一种更为稳健的替代方法是将测地线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优化问题:寻找连接两点的路径,使其路径长度最小化。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 scipy.optimize.minimize 函数在椭球体上近似计算测地线。
测地线的核心定义是曲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因此,我们可以将寻找测地线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优化问题:在给定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情况下,调整路径上的中间点,使得整条路径的离散化长度最小。这种方法避免了直接求解复杂的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转而利用数值优化算法。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表示椭球体的模型,并能够计算其上任意两点之间路径的离散化长度。
我们定义一个 Ellipsoid 类来表示具有半轴 a, b, c 的椭球体。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minimize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Ellipsoid:
    def __init__(self, a=1, b=1, c=1):
        self.abc = [a, b, c]
    def path(self, theta, phi):
        '''
        根据经度 (theta) 和纬度 (phi) 参数化椭球体上的点。
        phi=0 位于赤道,+/-pi/2 位于两极。
        '''
        h = np.cos(phi)
        a, b, c = self.abc
        return a * h * np.cos(theta), b * h * np.sin(theta), c * np.sin(phi)path 方法接受 theta (经度) 和 phi (纬度) 数组,并返回椭球体上对应的三维笛卡尔坐标 (x, y, z)。
为了将测地线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目标函数来衡量路径的“好坏”,即路径的长度。我们通过将路径离散为一系列线段,然后计算这些线段长度之和来近似路径总长。
    def discretized_path_length(self, theta, phi):
        '''
        获取路径上的点,并计算其分段线性插值路径的长度。
        '''
        points_xyz = self.path(theta, phi)
        # 计算相邻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并求和
        return np.sqrt(sum(np.diff(u)**2 for u in points_xyz)).sum()discretized_path_length 方法接收 theta 和 phi 坐标序列,计算这些点在三维空间中的笛卡尔坐标,然后通过计算相邻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之和来得到离散化路径的总长度。
scipy.optimize.minimize 函数需要一个单一的参数数组作为优化变量。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封装函数来将中间点的 (theta, phi) 对打包成一个一维数组,并传入起始点和终止点作为固定参数。
    def _discretized_packed_path_length(self, packed_path, p0, p1):
        '''
        scipy.optimize.minimize 的接口函数。
        接收一个打包的路径参数数组,以及起始点 p0 和终止点 p1 的参数。
        '''
        # 将优化变量 (packed_path) 与固定起始点 p0 和终止点 p1 组合
        # packed_path 包含中间点的 (theta, phi)
        theta_phi_points = np.vstack([[p0], packed_path.reshape(-1, 2), [p1]])
        theta, phi = theta_phi_points.T
        return self.discretized_path_length(theta, phi)_discretized_packed_path_length 函数将 minimize 传入的优化变量 packed_path (中间点的 theta 和 phi 值扁平化后的一维数组) 重新整形,并与固定的起始点 p0 和终止点 p1 组合成完整的路径点序列,然后调用 discretized_path_length 计算其总长度。
核心的 geodesic 方法负责设置优化问题并调用 scipy.optimize.minimize。
    def geodesic(self, p1, p2, n):
        '''
        给定起始点 p1=(theta1, phi1), 终止点 p2=(theta2, phi2) 和分段数 n,
        计算离散化的测地线。
        '''
        theta1, phi1 = p1
        theta2, phi2 = p2
        # 初始猜测:两点之间的直线插值路径
        t_theta = np.linspace(theta1, theta2, n + 1)
        t_phi = np.linspace(phi1, phi2, n + 1)
        # 将初始路径点打包,去除起始点和终止点,因为它们是固定的
        t_packed_initial_guess = np.array([t_theta, t_phi]).T
        results = minimize(
            fun=self._discretized_packed_path_length, # 目标函数
            x0=t_packed_initial_guess[1:-1].reshape(-1), # 初始猜测:中间点
            args=(t_packed_initial_guess[0], t_packed_initial_guess[-1]), # 固定参数:起始点和终止点
            method='BFGS' # 可以选择不同的优化方法,如'BFGS', 'L-BFGS-B'等
        )
        # 将优化结果(中间点)重新整合到路径中
        t_packed_final = t_packed_initial_guess.copy()
        t_packed_final[1:-1] = results.x.reshape(-1, 2)
        theta, phi = t_packed_final.T
        return theta, phigeodesic 方法首先生成一个简单的直线路径作为初始猜测 (x0)。然后,它调用 minimize 函数,将 _discretized_packed_path_length 作为目标函数,优化中间点的 theta 和 phi 值,以最小化路径长度。起始点 p1 和终止点 p2 作为 args 传递给目标函数,保持固定。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在椭球体退化为球体(即 a=b=c=1)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因为球体上的测地线是大圆弧,其长度可以通过解析方法计算。
def check_geodesic(p0, p1, n):
    ball = Ellipsoid(1, 1, 1) # 假设为单位球
    # 初始路径(直线插值)
    theta0 = np.linspace(p0[0], p1[0], n + 1)
    phi0 = np.linspace(p0[1], p1[1], n + 1)
    initial_length = ball.discretized_path_length(theta0, phi0)
    # 计算测地线
    theta, phi = ball.geodesic(p0, p1, n)
    m_geodesic_length = ball.discretized_path_length(theta, phi)
    # 计算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的三维欧几里得距离
    xyz0 = ball.path(p0[0], p0[1])
    xyz1 = ball.path(p1[0], p1[1])
    straight_line_distance = np.sqrt(sum((x1 - x0)**2 for x0, x1 in zip(xyz0, xyz1)))
    # 解析解:球体上大圆弧的长度 (2*arcsin(弦长/2))
    arc_length_analytic = 2 * np.arcsin(straight_line_distance / 2)
    print(f"起始点: ({theta[0]:.2f}, {phi[0]:.2f}), 终止点: ({theta[-1]:.2f}, {phi[-1]:.2f})")
    print(f"初始路径长度: {initial_length:.6f}")
    print(f"起始点到终止点直线距离 (3D): {straight_line_distance:.6f}")
    print(f"优化后测地线长度: {m_geodesic_length:.6f}")
    print(f"解析大圆弧长度 (理论值): {arc_length_analytic:.6f}\n")
print("--- 沿赤道(简单情况)---")
check_geodesic((0, 0), (1, 0), 100) # 从 (0,0) 到 (1,0)
print("--- 非平凡测地线 ---")
check_geodesic((0, 0.5), (1, 0.5), 100) # 从 (0,0.5) 到 (1,0.5)运行结果示例:
--- 沿赤道(简单情况)--- 起始点: (0.00, 0.00), 终止点: (1.00, 0.00) 初始路径长度: 0.999996 起始点到终止点直线距离 (3D): 0.958851 优化后测地线长度: 0.999996 解析大圆弧长度 (理论值): 1.000000 --- 非平凡测地线 --- 起始点: (0.00, 0.50), 终止点: (1.00, 0.50) 初始路径长度: 0.877579 起始点到终止点直线距离 (3D): 0.841471 优化后测地线长度: 0.868509 解析大圆弧长度 (理论值): 0.868512
从结果可以看出,优化后的测地线长度与解析计算的大圆弧长度非常接近,尤其是在分段数 n 足够大的情况下。对于沿赤道的简单情况,初始的直线插值路径本身就是测地线,因此优化前后长度几乎不变。对于非平凡测地线,优化过程显著缩短了路径长度,使其更接近真实测地线。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 scipy.optimize.minimize 计算椭球体上测地线的有效方法。通过将测地线问题转化为路径长度最小化问题,并结合路径离散化技术,我们能够避免直接求解复杂的边值问题。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应用于其他可参数化的曲面,为解决几何路径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计算精度、效率以及初始猜测的选择。
以上就是基于Scipy优化方法计算椭球体测地线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