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google datastore中,当实体包含不常更新的静态数据和频繁更新的动态数据时,是否应将其拆分为两个独立实体是一个常见的性能考量。本文将探讨这一设计决策,分析拆分带来的潜在性能优势与引入额外数据读取操作的权衡,并给出基于数据访问模式和数据大小的专业建议,帮助开发者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构建基于Google App Engine (GAE) 或 Google Cloud Datastore 的应用程序时,数据模型的设计对性能至关重要。一个常见的场景是,某个实体(例如 Account)可能包含两类信息:一类是相对稳定、不常变更的基础信息(我们称之为“组1”),另一类是频繁更新的动态数据(我们称之为“组2”)。例如:
type Account struct {
// 组1: 基础信息,不常变更
ID string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CreatedAt time.Time
// 组2: 动态信息,频繁变更
LastLogin time.Time
LoginCount int
Preferences []string
// ... 其他频繁变更的字段
}面对这样的结构,开发者常常会考虑是否应该将“组2”拆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并通过键引用与主实体关联,以便在更新“组2”时,仅对较小的实体执行 put() 操作。
拆分实体的主要动机通常是性能优化。理论上,对一个较小的实体进行 put() 操作会比对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实体更快,因为数据传输量和索引更新的复杂性都可能降低。如果“组1”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例如,包含大段文本、大量数组或嵌入式结构,导致实体总大小达到数百KB),而“组2”相对较小,并且在某些场景下,我们只需要更新或读取“组2”的数据,那么拆分确实可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只处理所需数据可以减少 I/O 延迟和资源消耗。
然而,这种优化并非没有代价。如果应用程序的绝大多数操作都需要同时访问“组1”和“组2”的数据,那么拆分实体将意味着每次数据读取都需要执行两次 get() 操作:一次获取主实体(包含“组1”及指向“组2”的键),另一次根据键获取“组2”实体。
Google Datastore 的读操作通常比写操作更为廉价。因此,引入额外的 get() 操作来读取拆分后的数据,可能会抵消甚至超过因 put() 操作变小而带来的性能收益。
关键在于评估以下几个因素:
数据访问模式:
“组1”的数据大小:
综合来看,对于包含静态和动态数据的实体,以下是专业建议:
默认不拆分:如果你的应用程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同时访问实体的所有数据(“组1”和“组2”),并且“组1”的数据量不是特别巨大(例如,远小于500KB),那么建议将所有数据保留在同一个实体中。Datastore 在处理未变更字段的索引更新时是高效的,额外的 get() 操作所带来的延迟和成本通常会超过拆分带来的 put() 性能提升。
考虑拆分的情况:
在做出决策之前,建议进行实际的性能测试。模拟真实的用户负载和数据访问模式,对比拆分前后不同操作(get()、put())的延迟和成本,以验证哪种设计更符合你的应用程序需求。
总而言之,Datastore 的设计哲学鼓励将相关数据保存在一起,以减少读取操作。只有在明确的性能瓶颈出现,或数据访问模式能显著受益于独立管理部分数据时,才应考虑拆分实体。
以上就是优化Google Datastore实体设计:何时拆分频繁更新的数据?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