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这个曾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级终端”的黄金赛道,在2025年,却率先传来了倒闭的声音。
近日,硅谷的明星初创公司K-Scale Labs,在烧光了数亿美元的投资后,黯然宣布关门,其一百多台的预购订单,也不得不进行退款处理。
融资窗口的收紧与供应链的缺位,让所谓的“量产元年”,看上去更像是“生死元年”。

K-Scale Labs,这家成立仅一年的类人机器人初创公司,曾因其“开源、低成本、可被开发者使用”的核心理念,而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其售价仅1.5万美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曾引来OpenAI、Nvidia等科技巨头的工程师上门参观,估值一度高达5000万美元。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硬件研发与量产,本身对资本、供应链和工程人力的要求都极高。在仅有约10名员工的情况下,K-Scale Labs根本无法同时推进开发、迭代与规模化交付。
随着后续融资的失败和现金的迅速消耗,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公司,最终只能沦为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
K-Scale Labs的倒下,也揭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普遍困境——看得见终点,却迟迟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
技术瓶颈:关节模组的能耗过高、感知精度的“厘米级”误差、以及算法泛化性的“数据荒”,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难以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场景的三大“隐形天花板”。
成本高昂:马斯克曾断言,只有将成本压至2-3万美元,人形机器人才会迎来“iPhone时刻”。然而,2025年,行业平均的BOM(物料清单)成本,仍高达40万元,是目标价位的整整两倍。
供应链不稳: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其全球70%的市场份额,仍被日本和德国的企业所垄断。而原材料方面,高端碳纤维和钛合金粉末,也同样严重依赖进口。
即便解决了技术和成本问题,人形机器人仍需面对“用得起”与“用得值”的终极拷问。
工业场景:机械臂已覆盖了90%的标准化工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目前仍十分狭窄。
家庭场景:扫地机器人等产品,已将用户的心理价位锚定在了数千元。售价高达2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若只能完成擦桌子、取快递等“痒点”功能,其投资回报率(ROI)过低,难以让普通家庭买单。
此外,数据隐私、事故责任、以及“恐怖谷效应”等问题,也都是人形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客厅,所必须迈过的“隐藏关卡”。
尽管困难重重,但将机器人做成人形,仍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人类社会的所有环境,都是为人形生物所设计的。人形,是能够无限复用的“通用接口”,是“一款机型打天下”的商业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交互入口”的最优解。
目前,“夜班补位”和“有毒工序”,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最先能够跑通的商业化场景。而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其应用场景,必将从工业领域,逐步拓展至商业服务和家庭生活之中。
到那一天,人形机器人将不再只是“长得像人”,而是会真正地成为我们社会的“通用劳动力”,将人类从重复、危险、不体面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以上就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生死劫”:首批企业已开始倒闭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