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宽带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没有它,我们会坐立难安、心绪不宁。
那么,你知道宽带背后的技术原理吗?从最早期的 56k“猫”拨号,到现在的千兆城市、千兆家庭,我们的宽带技术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宽带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 70 后 80 后的小伙伴,肯定见过,并且非常熟悉。没错,这就是当年我们最初接触互联网时,进行“拨号上网”的界面。那还是 20 多年前,小枣君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为了上网,我需要买一块调制解调器卡(Modem,俗称“猫”),插在电脑上。然后把宿舍仅有的一根电话线,插在“猫”上,设置完毕,才能开始拨号。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慢。当初我们整个宿舍就靠这“涓涓细流”,连到学校系统上选课。当时的心情,请大家自行体会...采用这种原始方式,一旦你拨号上网,电话就无法打通,处于“占线”状态。而且,拨号上网的费用还特别贵,和打电话一样,按照分钟计费(大约 3 毛一分钟)。速度本来就慢,眼看着钱哗哗流走,能把你急死。如果你觉得宿舍的网速慢,那么,也可以选择去网吧。最早的网吧,也是拨号上网。后来,部分网吧开始升级。在这些网吧的门口,往往会写几个大字 ——“ISDN 专线,高速冲浪”。



后来,在 ADSL 基础上,又升级出了 ADSL2、ADSL2+,速率也一度能达到 20Mbps。再后来,又有了 VDSL、VDSL2 等一系列技术。这些技术,通常被统称为 xDSL 技术。
直到现在,国外有些地方仍然在使用 xDSL 技术。基于 VDSL2 演进出来的 G.Fast,最高理论速度竟然可以达到 1Gbps。前面我们说到,国内有的网吧使用了 ISDN 技术。其实,这个 ISDN 技术的生命周期也比较短,还没怎么搞,ADSL 技术就发展起来了。当时,有的网吧升级了 ADSL,也有的换了别的专线,例如 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什么的,那是后话。除了 ADSL 之外,我们身边还出现了广电宽带(有线通)等上网方式。广电宽带,我相信用过的人都印象深刻。其实就是通过有线电视(CATV)的同轴电缆,提供宽带接入的一种方式。


早期的光通信技术比较弱(PDH / SDH 阶段),光纤传输信号衰减大。所以,搞的都是有源光网络(Active Optical Network,AON),需要引入外部能源(电源)对光进行加强(中继),设备更复杂,成本更高。后来,技术逐渐成熟了一些,光可以传得更远了,开始有了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Network,PON)。
无源光网络,分为 OLT、ODN、ONT / ONU。OLT(光线路终端)是局侧设备,ONT / ONU(光网络单元 / 终端)是用户侧设备(例如光猫)。
ODN 是光分配网(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可以理解为 PON 的躯干。PON 的无源,主要是指的这个部分无源,会大幅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PON 的早期阶段(80 年代末),厂商们推出的基本是窄带 PON 技术。这种技术速率很低,不超过 2Mbps。而且,因为厂商们各自为战,所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1995 年,包括 BELLSOUTH、BT、France Telecom 在内的 7 家网络运营商共同发起成立了全业务接入网联盟(FSAN),希望能提出一种统一的光接入网设备标准。不久之后,1997 年,根据 FSAN 的建议,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推出了 APON 技术体系,也就是 G.983.1 标准。APON,就是 ATM PON。ATM 可不是自动取款机,它是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的缩写。ATM 的本质,就是一种传输协议。老一辈通信人肯定对 ATM 很熟悉,它曾经是 IP 协议的竞争对手,一度非常流行。到了 2001 年,FSAN 和 ITU-T 对 APON 规范进行了升级修订,顺便改了个名,叫做 BPON(Broadband PON,宽带无源光网络)。之所以改名,主要是他们不希望 APON 被人误解为只能提供 ATM 业务。为了进一步提升 PON 的速率标准,2002 年,FSAN 启动了一项新的工作,对 1Gbps 以上的 PON 网络进行标准化。2003 年 3 月,在 FSAN 的建议基础上,ITU-T 颁布 G.984 标准,也就是 GPON(Gigabit-capable PON,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
就在 FSAN 和 ITU-T 干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另一家标准化组织也没闲着,也开始捣鼓 PON 技术。它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是以太网(Ethernet)标准的制定者和大靠山。IEEE 在 1998 年发布了吉比特(Gigabit)以太网标准之后,就寻思着搞一个基于以太网的 PON 标准。2000 年,IEEE 成立了 EFM 工作组,正式启动相关标准化工作。EFM 工作组的全名很有趣,叫做第一英里以太网工作组(Ethernet for the First Mile),归属于制定以太网标准的 IEEE 802.3 组。2004 年 4 月,EFM 工作组大功告成,正式推出了 IEEE 802.3ah 标准,也就是 EPON(Ethernet PON,基于 Ethernet 以太网的 PON)。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ATM 在与 IP 的竞争中逐渐失势没落。APON(BPON)也因为成本、效率等原因被运营商们抛弃,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APON(BPON)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也不需要了解太多。反正大家记住,当时的行业主流,就是 EPON 和 GPON。它们是不同标准组织推出的不同技术体系。两者之间并没有升级演进或替代的关系,可以算是平行发展。两者具体的技术区别,网上资料很多,大家可以另行研究。总之,EPON 和 GPON 各有优劣。简单来说,GPON 带宽更大,带的用户更多,效率更高,但实现起来也更复杂,所以成本也更高。从国内的市场份额来看,EPON 当时在中国电信被普遍采用,而 GPON 更受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欢迎。在海外,除了日本以及少部分国家使用 EPON 之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用的 GPON。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大约 2010 年左右,电信师傅开始上门更换设备,不再使用电话线上网了。取而代之的,是接进弱电箱的一根网线。网线的内芯往往会被分开。8 根线芯,其中 2 根接 RJ11 口,连接电话;另外 6 根,接到电脑上,上网。
那时候,Wi-Fi 无线路由器也逐渐开始出现,网线可以接到无线路由器上,让更多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2008 年左右出现智能机后,手机也可以通过 Wi-Fi 上网。我们的互联网接入能力有了又一次飞跃。配合那时候开始出现的 3G / 4G,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了。刚才说的接进弱电箱的网线,其实基本上属于 FTTB(光纤到大楼)或 FTTC(光纤到路边)技术。以 FTTB 为例,来自运营商的光纤接到大楼弱电机房的 ONU,然后转换成 LAN,接到用户家中。
那一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特点:2008 年国内电信运营商第三轮重组结束后,中国移动收了中国铁通,也开始以铁通的底子为基础,大力进军家庭宽带市场。后来,联通也加入了战局。这直接导致后来家庭宽带激烈的市场竞争,宽带费用开始大幅下降。没过几年,FTTB 开始变成了 FTTH。入户的不再是网线,而是光纤。
我们有了光猫,光纤插在光猫(ONT)上,网络独享,速度变得更快,而且更稳定。
XG (S)-PON 和 10G-EPON,都是 10Gbps 级别。在用户侧,实现的速率是 1Gbps,也就是千兆。国内很多地方这些年拼命宣传的千兆城市、千兆家庭,主要是基于这两个技术。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从 2018 年开始,我们家里的宽带,逐渐从 100M 到 200M、500M、1000M。电信师傅三天两头联系你,上门“免费”换设备。运营商也经常搞活动,办理各种 199 元、299 元的套餐,升级家里的宽带。
相比之下,Wi-Fi 的质量体验,反而是一个瓶颈。经常出现家里 100M 宽带的情况下,手机仍然“转圈圈”的现象。基于这一点,运营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全屋千兆”,也就是 FTTR,光纤入房间。把光纤拉到每一个房间,然后通过 Wi-Fi,实现体验改善。

以上就是宽带上网技术简史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