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消息,今日早间,《人民日报》刊登了对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深度专访——《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待起伏,对未来抱有更大信心(与企业家谈“新”)》。
此次专访内容详实,围绕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等议题,共提出了22个问题,涵盖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走入日常生活、实现规模化应用所面临的障碍、当前组织机器人参与各类赛事的意义等多个维度。
在访谈中,王兴兴不仅回应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分享了他对机器人技术未来走向的独到见解。
以下选取部分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整理,原文链接亦附于文末。
问:人形机器人距离进入普通家庭生活还有多远?
答: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整个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我们正从一些具体场景切入,例如科研教学、服务展示、轻量级工业应用,以及为AI企业提供开发平台。
我们的终极目标,依然是让机器人能够真正“干活”,完成多样化的任务,协助人类处理各种事务。
但现阶段,在家庭或工厂实现大规模部署,技术上还存在明显短板。不过每年都在稳步进步,这值得鼓励,也有助于社会对这一新兴领域建立更多理解与耐心。
问:人形机器人实现广泛落地,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答:最核心的挑战在于AI能力尚未达到可用的临界点。这不仅是国内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技术难题,也是当前整个行业集中攻关的方向。
AI领域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突破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今天看似无解的难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因技术跃迁而迎刃而解。
问: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以及同行的产品?
答:当前机器人行业热度高涨,参与者众多,各家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很重要,良性的竞争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问:机器人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
答:我认为未来的趋势是分布式算力架构。比如在工厂内部设立本地算力中心,机器人通过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与其连接,实现高效协同。
但如果机器人在北京,而算力中心在上海,通信延迟就会过高,难以满足实时控制需求。因此,算力部署必须靠近使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90后科技创业者的代表人物,王兴兴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圈备受瞩目。
早在今年6月21日,新华社也曾专访王兴兴,探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创业经历,并发布题为《宇树科技王兴兴:做一棵照亮别人的“科技树”》的专题报道。
备注:
点击此处阅读《人民日报》专访原文《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待起伏,对未来抱有更大信心(与企业家谈“新”)》
以上就是你最关心哪个!人民日报专访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问了22个问题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