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与HTTP2的区别_HTTP1.1与HTTP2有哪些区别

絕刀狂花
发布: 2025-08-20 08:14:01
原创
313人浏览过

http/2通过多路复用在单个tcp连接上并行传输多个独立的数据流,每个流的数据被分割为带流id的二进制帧并交错发送,接收方根据流id重新组装,从而避免了http/1.1中因单个请求阻塞导致后续请求等待的队头阻塞问题;2. hpack头部压缩通过静态字典、动态字典和哈夫曼编码减少重复头部信息的传输量,显著降低冗余数据,提升传输效率;3. 服务器推送允许服务器在客户端请求html后主动推送其依赖的css、js等资源,减少往返延迟,适用于首屏关键资源的预加载,但需结合缓存策略避免推送冗余内容。

HTTP1.1与HTTP2的区别_HTTP1.1与HTTP2有哪些区别

HTTP/2协议相较于HTTP/1.1,核心差异在于它通过多路复用、二进制分帧、头部压缩和服务器推送等机制,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和网页加载速度,解决了HTTP/1.1中存在的队头阻塞、冗余头部信息和请求响应串行化等痛点。它并非是对HTTP协议的彻底颠覆,更像是对现有HTTP语义和方法的底层传输优化。

解决方案

回想当年,我们还在为HTTP/1.1的性能瓶颈挠头,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单页应用,一个页面动辄几十上百个请求,每个请求都得单独建立TCP连接或者复用连接但依然串行,那种等待感,简直是折磨。HTTP/2的出现,在我看来,就是一次对症下药的革命,它从底层传输机制上做了大刀阔斧的改进。

首先,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多路复用(Multiplexing)能力。在HTTP/1.1时代,你一个浏览器标签页打开一个网站,如果需要加载多个资源,通常会开好几个TCP连接,或者在一个连接上顺序地发送请求、接收响应。这就导致了所谓的“队头阻塞”——前面一个请求没完成,后面即便准备好了也得等着。HTTP/2则完全不同,它允许在单个TCP连接上同时发送多个请求和响应,并且这些数据流是完全独立的。这就像把一条单车道拓宽成了多车道高速公路,车辆(数据帧)可以并行通过,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二进制分帧(Binary Framing)是HTTP/2的基石。HTTP/1.1是基于文本的协议,解析起来相对简单直接,但效率不高。HTTP/2则将所有传输的信息分割成更小的、独立的二进制帧,包括头部帧和数据帧。这使得协议的解析和处理更为高效,机器理解起来也更方便,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这种底层二进制的封装,也为后续的多路复用、优先级控制等高级特性打下了基础。

再来说说头部压缩(Header Compression,尤其是HPACK)。HTTP/1.1中,每个请求和响应都会携带大量重复的头部信息,比如User-Agent、Accept等,这些信息在多次请求中几乎不变,却每次都要完整传输,无形中增加了数据量。HTTP/2引入了HPACK算法,它维护了一个静态表和一个动态表,并结合哈夫曼编码,对头部信息进行压缩。简单来说,就是把重复的头部信息只传输一次,后续的请求只发送索引或差异部分。这在移动端网络环境下,尤其能感受到它的好处,带宽占用瞬间小了一截。

还有个非常酷的特性是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在HTTP/1.1里,客户端请求一个HTML页面,服务器响应后,客户端解析HTML发现还需要CSS、JS、图片等资源,再一个个去请求。HTTP/2则允许服务器在客户端尚未请求某个资源时,就主动将它“推送”给客户端。比如,你请求了

index.html
登录后复制
,服务器知道这个HTML肯定需要
style.css
登录后复制
script.js
登录后复制
,它就可以在发送
index.html
登录后复制
的同时,把这两个文件也一并推过去。这样就省去了客户端再次请求的往返时间,大大加快了首屏加载速度。

最后,HTTP/2还支持请求优先级(Request Prioritization)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客户端可以告诉服务器,哪些请求更重要,哪些可以稍后处理,服务器就能据此调整资源分配和发送顺序。流量控制则确保了发送方不会压垮接收方,避免了不必要的丢包和重传。这些都是HTTP/1.1所不具备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HTTP/2的多路复用是如何解决HTTP/1.1队头阻塞问题的?

队头阻塞(Head-of-Line Blocking,HOL Blocking)是HTTP/1.1长期以来的一个痛点,它指的是在单个TCP连接上,如果第一个请求(或者说第一个响应片段)因为网络或其他原因被阻塞,那么后续的所有请求即使已经准备就绪,也必须等待前一个请求完成才能发送或接收。这就像一条单行道,前面一辆车抛锚了,后面所有车都得停下来。

HTTP/2通过引入流(Stream)帧(Frame)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HTTP/2中,所有的通信都在一个TCP连接上进行,但这个连接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双向的“流”。每个流都有一个唯一的ID,代表着一个独立的请求-响应交换。数据在这些流之间以二进制帧的形式交错传输。

具体来说,当客户端发起多个请求时,每个请求都被分配到一个新的流ID。这些请求的数据(以及它们的响应数据)被分解成小的二进制帧,并打上对应的流ID。这些帧可以在同一个TCP连接上乱序发送,因为它们各自携带了流ID,接收方可以根据ID将属于同一个流的帧重新组装起来。

稿定AI社区
稿定AI社区

在线AI创意灵感社区

稿定AI社区 60
查看详情 稿定AI社区

举个例子,假设你需要加载

a.js
登录后复制
b.css
登录后复制
c.png
登录后复制
。在HTTP/1.1中,你可能需要等待
a.js
登录后复制
完全传输完才能开始传输
b.css
登录后复制
。但在HTTP/2中,
a.js
登录后复制
b.css
登录后复制
c.png
登录后复制
的帧可以交错发送。即使
a.js
登录后复制
的某个帧因为网络原因延迟了,
b.css
登录后复制
c.png
登录后复制
的帧依然可以继续传输,不会被阻塞。服务器和客户端都能并行处理多个流上的数据,从而消除了队头阻塞,显著提升了页面加载速度和用户体验。这感觉就像是把单行道改造成了多车道立交桥,每个方向的车都能同时通行,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HTTP/2的头部压缩(HPACK)为何能显著提升性能?

HTTP/2的头部压缩,也就是HPACK,在我看来,是对网络传输效率的一次精妙优化。它之所以能显著提升性能,是因为它直接瞄准了HTTP/1.1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效率杀手:重复的请求和响应头部。

在HTTP/1.1中,每次客户端发起请求,或者服务器返回响应,都会带上一大堆头部信息,比如

User-Agent
登录后复制
(浏览器类型)、
Accept
登录后复制
(接受的文件类型)、
Cookie
登录后复制
Referer
登录后复制
等等。这些头部信息,尤其是在一个页面需要加载几十上百个资源时,很多都是重复的。想象一下,每次下载一个图片,都要把浏览器型号、接受语言这些信息再发一遍,累积起来,这部分冗余的数据量其实相当可观,尤其是在移动网络这种带宽受限的环境下,简直是浪费。

HPACK算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引入了几个核心机制:

  1. 静态字典(Static Table):预定义了一些常用的HTTP头部字段和值,比如
    GET
    登录后复制
    /
    登录后复制
    200 OK
    登录后复制
    等。这些字段和值都有一个对应的索引号。传输时,直接发送索引号就行,比发送完整字符串要小得多。
  2. 动态字典(Dynamic Table):客户端和服务器在通信过程中,会动态地维护一个字典。如果传输了一个新的、不常见的头部字段或值,它会被添加到这个动态字典中,并分配一个索引号。后续再遇到相同的字段或值,就可以直接引用这个索引。
  3. 哈夫曼编码(Huffman Encoding):对于那些既不在静态字典也不在动态字典中的字符串,HPACK还会使用哈夫曼编码进行进一步压缩,减少其二进制表示的长度。

这套组合拳下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原来可能需要几十上百字节的头部,现在可能只需要几个字节的索引号就能表示。特别是在大量小请求的场景下,比如加载几十个小图标、字体文件,头部信息占总数据量的比例会非常高,HPACK的压缩效果就显得尤为突出。它直接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从而降低了网络延迟,提升了整体的加载速度。这不仅仅是带宽上的节省,更是对往返时间(RTT)的有效优化,因为数据包变小了,传输更快了。

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在HTTP/2中有什么实际应用场景?

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是HTTP/2中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功能,它打破了HTTP/1.1中“请求-响应”的严格模式,让服务器能够主动将客户端“可能需要”的资源提前发送过去。这在理论上听起来非常美好,能显著减少网络往返时间,加速页面加载。但实际应用起来,也需要一些策略和考量。

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HTML页面及其关键依赖资源的加载。想象一下,你请求一个

index.html
登录后复制
页面。在HTTP/1.1中,浏览器会先下载HTML,然后解析HTML,发现需要
style.css
登录后复制
main.js
登录后复制
logo.png
登录后复制
等资源,再分别发起请求去下载这些文件。这就需要好几个“请求-响应”的往返过程。

而在HTTP/2的服务器推送场景下,当服务器接收到

index.html
登录后复制
的请求时,它不仅仅发送
index.html
登录后复制
,同时可以预判到浏览器解析HTML后一定会请求
style.css
登录后复制
main.js
登录后复制
,于是它会主动地、在客户端尚未请求这些资源之前,就把它们通过同一个TCP连接推送给客户端。客户端接收到HTML的同时,这些CSS和JS文件也已经在本地缓存了,解析HTML后直接就能用,省去了等待额外请求的延迟。

这种模式对于首屏加载性能优化尤其有效。它能让用户更快地看到页面的完整内容,提升用户体验。除了CSS和JS,字体文件、关键的图片资源(比如网站logo或首屏大图)也都是服务器推送的理想候选者。

不过,实践中服务器推送也并非万能药。它需要服务器对客户端的“意图”有准确的预判。如果服务器推送了客户端并不需要的资源(比如客户端缓存里已经有了,或者根本不需要),那反而会造成带宽浪费和性能下降。所以,通常会结合HTTP缓存策略、客户端的

Cache-Control
登录后复制
头等信息,来决定是否进行推送。一些现代的Web服务器和CDN服务已经提供了比较智能的服务器推送配置,允许开发者精细控制推送的时机和内容,确保这个功能真正发挥其加速作用,而不是适得其反。

以上就是HTTP1.1与HTTP2的区别_HTTP1.1与HTTP2有哪些区别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最佳 Windows 性能的顶级免费优化软件
最佳 Windows 性能的顶级免费优化软件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下载
来源:php中文网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admin@php.cn
最新问题
开源免费商场系统广告
热门教程
更多>
最新下载
更多>
网站特效
网站源码
网站素材
前端模板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举报中心 意见反馈 讲师合作 广告合作 最新更新 English
php中文网:公益在线php培训,帮助PHP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服务号 技术交流群
PHP中文网订阅号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PHP中文网APP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