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支付、点餐还是添加好友,它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并非所有的二维码都是安全的。有些二维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不法分子利用它们来窃取个人信息、植入病毒,甚至转移财产。为了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请务必警惕,以下这几种二维码千万不要轻易扫描。

在街头、商场或者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扫码免费领鸡蛋”、“扫码送水杯”之类的活动。这些看似诱人的“免费午餐”,往往是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诱饵。
一旦你扫描了这种二维码,它可能会引导你进入一个钓鱼网站,要求你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甚至银行卡信息才能领取礼品。实际上,你的个人信息在填写的瞬间就被窃取了。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精准诈骗或将其打包出售。
还有一种情况是,扫描后会提示你下载一个未知的应用程序(App)。这个App很可能捆绑了木马病毒,一旦安装,它就能在后台窃取你的通讯录、短信内容,甚至监控你的支付行为,扫一次家底可能就没了!
很多人处理快递包装时,会随手将其丢弃,却忽略了快递面单上包含着重要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家庭住址,以及一个用于物流追踪的二维码。
这个二维码虽然通常是快递公司内部使用的,但如果落入有心人手中,他们可能会通过特殊手段解析出你的购物习惯、物流路线等信息。更危险的是,他们会结合面单上的个人信息,对你进行“精准”诈骗,例如冒充快递员说你的包裹丢失需要赔偿,诱导你扫描一个新的、带有病毒的二维码。
因此,在丢弃快递包装前,务必涂黑或撕毁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和二维码,这是保护自己隐私安全的重要一步,切不可大意。
朋友圈里经常流传着各种有趣的测试,比如“测测你的古代身份”、“看看你未来的财富值”等等,通常会附带一个二维码让你扫码参与。
这类测试看似无害,但其本质是信息收集工具。当你扫描后,它往往会要求你授权使用你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等信息。有些更进一步的,会让你填写出生日期、姓名等更私密的资料来“生成结果”。
这些你为了好玩而提供的信息,会被后台的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下来。它们会被用于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甚至被不法分子用来拼凑出你的完整身份信息,从而实施诈骗。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心,就随意授权或填写个人信息。
以上就是这3种二维码不能扫:扫一次家底可能就没了!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