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款以吴越地区丧葬民俗为背景的国产恐怖游戏,在中元节当天发布了首支pv。选择在“鬼节”搞动作,看似是阴间题材游戏的常规操作,但这支短片表面平静,实则暗藏玄机,埋藏着许多观众未曾察觉的文化密码。
尤为特别的是,PV全程采用吴语配音,瞬间唤醒了江浙沪一带玩家的地域记忆。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包邮区在文化输出上却略显沉寂。上一次让吴语圈集体共鸣的作品,还是电视剧《繁花》——其热播甚至掀起了上海Citywalk热潮。而此次《女吊》的出现,或许将成为又一个引爆地域文化认同的媒介。
游戏之名“女吊”,源自鲁迅先生所著同名杂文。鲁迅祖籍绍兴,而绍兴正是古越国的核心地带。所谓“吴越丧葬民俗”,即指今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与东部地区的传统殡葬习俗,这些地方共同构成了吴语文化的腹地。
若追溯浙江地区的丧葬传统,其源头可直抵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在反山、瑶山等高等级墓地与祭坛周边,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乱葬坑或祭祀坑,其中人骨多呈身首异处、肢体残缺之状,且无任何随葬品。这类现象被认为是早期“人祭”的体现,即在祭祀天地、祖先或建筑奠基时以活人献祭,也被视为后世商周人殉制度的雏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山王陵(推测为良渚“国王”之墓)和瑶山祭坛贵族墓中,并未发现明确的人殉痕迹。因此,良渚社会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殉葬”——即为陪伴死者而被迫死亡——学界至今仍存争议。
回到《女吊》PV画面:一个身体扭曲蜷缩于陶缸中的孩童形象赫然入目,缸旁环绕着多个罐状器物。

【图1:PV中的魂瓶和瓮棺】
这口陶缸名为“瓮棺”,周围摆放的则是“魂瓶”。瓮棺是一种用陶器盛装遗体的葬具,主要用于安葬夭折的婴幼儿。受“灵魂不灭”观念影响,古人认为婴儿灵魂孱弱易散,需加以庇护。陶瓮形似子宫或蛋壳,将幼童尸身置于其中,寓意将其归还大地母体,如同种子重新孕育,寄托了轮回再生的期望。

【图2:出土的瓮棺】
尽管瓮棺并非江浙独有(更早见于仰韶文化),但它仍是理解本地葬俗的重要线索。相比之下,魂瓶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魂瓶,又称“魂魄瓶”,盛行于三国两晋时期,属随葬明器一类。其典型特征是一个高大的罐体,肩部至顶部通过贴塑、堆塑工艺,密布人物、飞鸟走兽、楼阁亭台等场景,层次繁复、细节密集,整体呈现出一种近乎魔幻的视觉压迫感。

【图3:镇江市博物馆中陈列的魂瓶】
这类瓶子通常设有开口,有的配有带钮盖,钮常作鸟形。此口被视为灵魂出入的通道;而顶部层层叠叠的建筑群,则象征着亡灵从幽冥地府通往天上仙境的阶梯或天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死后升仙图景。
不同于纸扎、红蜡烛、绣花鞋等已被反复使用的中式恐怖元素,《女吊》显然另辟蹊径,试图挖掘那些深藏于地方民俗中的冷门意象——如瓮棺与魂瓶——来构建一种陌生而真实的恐惧氛围。这种基于真实考古与信仰体系的文化恐怖,更能击中不了解吴越传统的玩家的心理盲区。
也许,当大众对传统“中式恐怖”逐渐麻木之时,回归地域性、深耕小众民俗,将成为国产恐怖游戏破局的新方向。
以上就是恐怖游戏《女吊》PV中的“阴间玩意”你真看懂了嘛?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解决渣网、解决锁区、快速下载数据、时刻追新游,现在下载,即刻拥有流畅网络。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