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ython中使用requests库设置请求头需通过headers参数传入字典,该方法适用于GET和POST请求,可自定义User-Agent、Content-Type等字段以模拟浏览器、传递认证信息或指定数据格式;使用Session对象能实现请求头持久化、自动管理Cookie及复用TCP连接,提升效率与代码可维护性;实际应用中需注意请求头字段准确性、避免敏感信息明文传输,并结合API文档正确配置内容类型与认证方式,确保请求合法有效。

在Python中使用
requests
headers
User-Agent
Content-Type
在
requests
get()
post()
headers
import requests
# 定义你想要发送的请求头
custom_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91.0.4472.124 Safari/537.36',
'Accept-Language': 'zh-CN,zh;q=0.9,en;q=0.8',
'Referer': 'https://www.google.com/' # 模拟从Google跳转过来
}
url = 'http://httpbin.org/headers' # 一个测试URL,会返回你发送的请求头
# 发送GET请求并带上自定义请求头
response_get = requests.get(url, headers=custom_headers)
print("GET 请求头响应:")
print(response_get.json())
# 发送POST请求并带上自定义请求头和一些数据
post_data = {'key': 'value'}
response_post = requests.post(url, headers=custom_headers, data=post_data)
print("\nPOST 请求头响应:")
print(response_post.json())这段代码展示了最基本的用法。
custom_headers
自定义请求头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与服务器的“对话”中。我们知道,HTTP协议不仅仅是传输数据,它还承载了大量关于请求和响应的元信息,这些信息就通过请求头和响应头来传递。在我看来,有几个场景是特别需要我们去主动设置请求头的: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首先,模拟浏览器行为。很多网站为了防止爬虫或者识别客户端类型,会检查
User-Agent
requests
python-requests/2.x.x
User-Agent
User-Agent
Accept-Language
Referer
其次,API认证。现在很多RESTful API都采用基于Token的认证方式,比如OAuth 2.0的Bearer Token。客户端需要将这个Token放在
Authorization
再者,内容协商与数据提交。当我们需要向服务器提交JSON或XML数据时,通常需要设置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xml
Accept
最后,缓存控制和条件请求。虽然不常用,但在一些高级场景中,我们可能需要通过
If-None-Match
If-Modified-Since
可以说,自定义请求头是我们在网络请求中与服务器进行“高级沟通”的必备工具。它允许我们更精细地控制请求行为,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服务器要求。
在实际开发中,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向同一个服务器发起一系列请求时,使用
requests.Session
最直接的优势是请求头的持久性。如果你在多个请求中需要发送相同的请求头(比如认证Token、
User-Agent
Session
requests.get()
requests.post()
headers
Session
Session
import requests
# 创建一个Session对象
session = requests.Session()
# 为Session设置默认请求头
session.headers.update({
'User-Agent': 'MyCustomApp/1.0',
'Authorization': 'Bearer YOUR_AUTH_TOKEN_HERE',
'Accept': 'application/json'
})
# 通过Session发起请求,这些请求会自动带上上述headers
response1 = session.get('http://httpbin.org/headers')
print("Session 请求 1 响应:")
print(response1.json())
# 即使是另一个请求,也依然带上了Session的headers
response2 = session.post('http://httpbin.org/headers', data={'foo': 'bar'})
print("\nSession 请求 2 响应:")
print(response2.json())
# 你也可以在单个请求中覆盖Session的默认头
response3 = session.get('http://httpbin.org/headers', headers={'User-Agent': 'TemporaryAgent/1.0'})
print("\nSession 请求 3 (覆盖User-Agent) 响应:")
print(response3.json())除了请求头,
Session
Set-Cookie
Cookie
Session
此外,
Session
Session
requests
总的来说,
requests.Session
在设置
requests
一个常见的挑战是请求头字段的准确性。HTTP请求头字段名虽然通常是大小写不敏感的,但为了代码的可读性和与规范的一致性,最好还是遵循标准的驼峰命名法(如
User-Agent
Content-Typ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application/json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默认请求头的覆盖与合并。
requests
Connection: keep-alive
headers
requests
User-Agent
User-Agent
对于User-Agent
User-Agent
User-Agent
User-Agent
Accept
Accept-Encoding
Accept-Language
安全考量也不容忽视。在请求头中传递敏感信息(如认证Token)时,务必确保连接是HTTPS加密的。HTTP协议是明文传输的,如果通过HTTP发送认证信息,这些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获。此外,不要在客户端代码中硬编码敏感的API密钥或认证Token,而是应该通过环境变量、配置文件或更安全的密钥管理服务来获取。
最后,错误处理。当服务器返回非2xx状态码时,检查响应头和响应体中的错误信息通常能帮助你快速定位问题。很多API会在错误响应中包含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总之,设置请求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细致考量的工作。理解HTTP协议规范,结合服务器的API文档,并注意实践中的常见陷阱,才能让我们的网络请求更加高效和稳定。
以上就是Python怎么在requests中设置请求头(headers)_requests库自定义请求头方法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