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误以为,当某个代币因违规行为被大幅削减时,这部分资产会自动销毁,从而减少总供应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前所述,被削减的资产可以被销毁,也可以被重新分配:
以加密领域的重要项目之一 EigenCloud 为例。其运营者若未能履行职责,将面临质押资产被削减——这是一种有效的威慑机制。然而,在早期设计中,被削减的资金通常直接销毁(目前仍支持该选项)。
我们认为,在此类系统中直接销毁被削减资产,相当于削弱自身防御能力。因为当运营者的质押被削减时:
既然可以保留这部分价值并用于补偿受害者,为何要将其彻底清除?通过重新分配,诚实参与者可以获得激励,受损用户能得到赔付,价值仍在生态内流转,只是换了归属。这种机制还能催生更多创新应用,例如:

经济安全不仅体现在事前预防(如销毁机制),更应包含事后补救。像 Cap 这样的协议已经实现重新分配机制:被削减的运营者资金会被定向补偿给受影响的 cUSD 持有者。
销毁操作简单直接——一旦决定,只需将资产归零即可,无需考虑后续影响,也没有额外风险。而重新分配则引入了新的博弈维度。将价值从作恶者转移到受害者的过程,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现在,恶意运营者可能与验证服务(AVS)勾结。当前 AVS 可自定义削减逻辑,即使这些规则存在偏见或缺乏客观依据。在仅支持销毁的机制下,AVS 几乎没有动机滥用权力,因为运营者不会愿意在一个可能因主观原因被罚没的系统中质押。
但在支持重新分配的机制中,情况发生变化:AVS 可将某位运营者的罚没资金转给另一个共谋者,实则变相提取系统价值。如果 AVS 的私钥泄露,类似问题也会发生,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可信度和参与意愿。

因此,机制设计需更加严谨:
尽管销毁更简洁,但重新分配更具公平性,只是需要承担更高的设计复杂度。
以最大可提取价值(MEV)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非恶意却被“削减”的现象:普通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LP)常常无故受损。比如用户在 DEX 上进行兑换时,遭遇抢先交易或夹心攻击,最终成交价格远差于预期。
可以说,他们之所以遭受损失,是因为向系统提交了用于交换的资产,并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但最终获得的价值远低于合理水平。
这里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此时,价值被套利者攫取并重新分配,作恶者获利,无辜者受损。
销毁确实能为所有代币持有者带来通缩红利,但它无法精准补偿那些因 MEV 攻击而蒙受损失的 LP。理论上,若将套利利润全部销毁,则套利动机将消失。
但现实是,一旦利润已被提取,追踪其来源变得极为困难:虽然链上地址可见,但中心化交易所的数据并不公开对应关系。
在此场景下,更好的做法是优化应用层设计,例如 Angstrom 提出的方案——让 LP 直接捕获原本会被套利者拿走的价值。这种方式效果显著。
就这个特定的 MEV 案例而言,无论是重新分配还是销毁,都无法根治问题。真正需要的是从底层机制上做出变革。
必须强调:重新分配并非万能解药。在以下情境中,销毁反而是更优选择:即当机制中不存在削减行为时,销毁往往是核心设计要素。
以 BNB 为例,其季度销毁是通缩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无法用重新分配替代,因为这既不涉及恶意行为者,也不涉及受害者。
类似地,ETH 的 EIP-1559 也将基础费用进行销毁,形成通缩压力。在网络拥堵期间,手续费可能极高,有人提议不如将基础费转入国库,用于部分退款。但此举弊大于利:
还有诸多类似案例,但核心观点明确:若销毁是独立机制(非削减结果),则几乎没有必要改用重新分配。
最后要强调:在不涉及削减的情境下,销毁通常优于重新分配;而在涉及削减的情况下,重新分配往往比销毁更能维护系统健康。
激励机制的设计一直是加密世界的难题,且因协议而异。当经济价值直接影响网络安全或其他核心功能时,最理想的做法不是简单销毁,而是构建合理的路径,将价值重新导向诚实参与者,以此推动公平与可持续的行为模式。
以上就是代币销毁 VS 重新分配:谁是更健康的选择?一文详解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