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香港金管局正式对外宣布,截至9月30日,已有36家来自银行、科技企业等领域的机构提交了稳定币牌照申请材料,并正式进入审查流程。首批持牌名单预计于2026年初公布。据多方信息显示,初期发放的牌照数量将极为有限,大概率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参考过去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牌照的发放节奏,最终可能仅有一至两张获批。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申请人将遗憾落选。
在此背景下,飒姐团队与您共同探讨此次稳定币牌照争夺背后的行业影响与潜在赢家。
尽管香港金管局确认有36家机构进入正式审查阶段,但并未公开具体名单。对此,监管方早有说明:提交申请或与金管局沟通,仅为正常审批流程的一部分,不代表任何预批准或对获批前景的认可。为避免市场误解和不当宣传,金管局选择不披露申请人信息。
自《稳定币条例》落地以来,飒姐团队便多次指出:稳定币作为关键金融基础设施,其牌照初期只会向资本雄厚、业务成熟、合规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开放。这并非初创公司或中小玩家可轻易参与的竞争。
这一判断已被最新数据印证。早在9月初,金管局透露已有77家机构表达申请意向,涵盖银行、科技公司、资管机构、电商平台及Web3新锐企业。然而短短一个月后,正式提交申请的数量从77家骤降至36家,近乎“腰斩”。
结合金管局此前表态——已陆续与意向机构会面,协助其评估发行计划的必要性与成熟度——可以推断,在初步筛选过程中,监管层已通过非正式沟通“劝退”了超过一半的申请者。其中不乏曾高调宣布进军稳定币领域的知名巨头。由此可见,首轮牌照的竞争之激烈、合规门槛之严苛,远超市场预期。
此前坊间传闻,京东旗下区块链公司与阿里系数字科技企业因合规准备不足,暂缓首批申请的消息,如今看来并非空穴来风。暂避锋芒、积蓄力量,或许是更为理性的战略选择。毕竟,首批牌照稀少,观望先行者经验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鉴于金管局一贯秉持审慎监管原则,首批牌照数量极可能控制在个位数。那么,在36家申请人中,哪些机构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飒姐团队认为,最有可能获牌的是大型银行,或由银行牵头联合科技、零售企业的“强强联合体”。
从申请人结构看,36家主要集中在银行、科技巨头、金融机构及部分Web3企业,符合市场对“首批玩家”的普遍预期。而此前公布的三家“沙盒”测试机构——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圆币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渣打+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的联合体——已释放出明确信号:监管更青睐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主体。
根据《稳定币条例》,申请门槛包括实缴资本不低于2500万港元(非银行企业)、1:1足额储备、本地运营实体、反洗钱合规体系等。单从纸面条件来看,许多公司都能达标。但真正的竞争不在条文,而在背后的实力博弈。
我们之所以看好传统银行,核心在于其在反洗钱(AML)、客户尽调(KYC)、系统安全与全天候风险监控方面的深厚积累。稳定币在监管眼中不是普通产品,而是关乎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必须确保“可控、可管、可追溯”。因此,“合规优先”远胜于“技术领先”或“用户规模”。
相比之下,尽管互联网科技巨头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用户生态,但在金融级风控体系、尤其是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方面,仍与银行存在差距。同时,金管局作为银行业长期监管者,对银行的信任基础更为牢固。对于科技企业,监管仍需时间建立信心。
不过,科技企业可通过“联合体”模式破局。以渣打银行+安拟集团+香港电讯联盟为例:渣打提供发钞行资质与合规能力;安拟深耕Web3生态,链接GameFi与NFT场景;香港电讯则依托其覆盖全港近九成家庭的电信网络,整合“拍住赏”支付场景。三方协同,兼具金融安全、技术创新与真实应用,堪称理想范本。该联合体也是首个进入沙盒测试的团队,竞争优势显著。
最后,需澄清两个常见误区:稳定币沙盒 ≠ 牌照前奏,进入沙盒 ≠ 获牌保障。
香港金管局明确表示,沙盒是早期监管试验机制,旨在促进政策制定与市场实践的对话,本质是“试点观察”,而非“绿色通道”。是否获牌,最终取决于申请方案能否持续满足合规要求。
尽管如此,沙盒参与者无疑拥有先发优势。当其他机构尚在设计白皮书时,他们已在真实环境中测试稳定币运行。这种实践经验,将成为评审中的重要加分项。因此,三大沙盒主体——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渣打-安拟-电讯联合体——极有可能在首批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上就是香港36份稳定币牌照申请:谁终将跃过龙门?一文了解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