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 polars 中高效合并存储在字典中的多个数据框。通过结合列表推导式、`with_columns` 方法和 `pl.concat` 函数,可以轻松地将这些数据框按行堆叠成一个单一的数据框,同时自动添加一个新列以标识每行数据最初来源于哪个数据框,从而保留重要的元数据信息,提升数据处理的灵活性和可追溯性。
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从多个来源(例如不同的 Excel 工作表、CSV 文件或 API 响应)导入数据,并将它们存储在一个字典中,其中字典的键代表数据的来源名称,值则是对应的 Polars 数据框。一个常见的需求是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框合并成一个统一的 Polars 数据框,同时在合并后的数据中增加一个列,用于标识每行数据最初来自哪个数据框。
虽然 Polars 提供了强大的 pl.concat 函数用于数据框的垂直或水平合并,但它本身并不直接支持在合并过程中自动添加一个标识来源的列。如果简单地将字典中的数据框转换为列表再进行合并,我们将丢失原始的键(即来源名称)。本教程将展示如何优雅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类似于 R Tidyverse 中 bind_rows(.id = "ID") 的功能。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多个 Polars 数据框的字典,如下所示:
import polars as pl
dcty = {
"df1": pl.DataFrame({'col1': [1, 2], 'col2': ["a", "b"]}),
"df2": pl.DataFrame({'col1': [3, 4], 'col2': ["c", "d"]}),
}我们的目标是将其合并成一个数据框,并新增一个名为 sheet 的列,其值对应于原始字典的键("df1" 或 "df2"),预期输出如下:
shape: (4, 3) ┌──────┬──────┬───────┐ │ col1 ┆ col2 ┆ sheet │ │ --- ┆ --- ┆ --- │ │ i64 ┆ str ┆ str │ ╞══════╪══════╪═══════╡ │ 1 ┆ a ┆ df1 │ │ 2 ┆ b ┆ df1 │ │ 3 ┆ c ┆ df2 │ │ 4 ┆ d ┆ df2 │ └──────┴──────┴───────┘
直接使用 pl.concat(list(dcty.values())) 会合并数据框,但会丢失来源信息。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合并之前,为每个数据框添加一个包含其来源名称的新列。这可以通过列表推导式结合 pl.DataFrame.with_columns 方法和 pl.lit 函数来实现,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框列表传递给 pl.concat。
以下是实现此功能的代码:
import polars as pl
# 示例数据
dcty = {
"df1": pl.DataFrame({'col1': [1, 2], 'col2': ["a", "b"]}),
"df2": pl.DataFrame({'col1': [3, 4], 'col2': ["c", "d"]}),
}
# 解决方案
combined_df = pl.concat(
[df.with_columns(sheet=pl.lit(name)) for name, df in dcty.items()]
)
print(combined_df)代码解释:
通过巧妙地结合 Polars 的 with_columns 方法和 pl.concat 函数,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将字典中存储的多个数据框高效地合并成一个单一数据框,并自动添加一个标识原始来源的新列。这种方法不仅代码简洁、易于理解,而且在处理复杂数据集成任务时,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分析效率。掌握这一技巧,将使您在 Polars 数据处理中更加游刃有余。
以上就是Polars 数据框字典合并:保留来源信息的高效实践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