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在海外众筹破亿、年销售额高达7亿元的ai硬件“黑马”——plaud note录音卡,在回到全球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后,其故事,似乎正被悄然改写。
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深圳公司,曾凭借其“AI录音机”的产品形态,一度被视为AI硬件创业的“神话样本”。然而,自今年9月官宣“回归”中国后,它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付费意愿低、竞争对手林立的复杂市场,并深陷“录音不清”、“价格虚高”等质疑声中。
Plaud Note的产品形态极为简单:一张可磁吸在手机背面的超薄录音卡,通过一键录音,App便可自动生成速记和会议纪要。
然而,在这光鲜的外衣之下,却是业内早已熟知的低成本真相。
“一台售价千元左右的卡片式录音机,其物料清单(BOM)成本,大约在100元以内。”一位业内创业者向记者透露。他表示,在华强北,一些小团队甚至可以直接从代工厂拿货进行仿制,一个月内就能出货。
低门槛,意味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Plaud回国后,所面对的,已是被钉钉(DingTalk A1)、出门问问(TicNote)等本土品牌重重包围的市场。这些竞品不仅价格更低,还融入了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生态协同功能。

Plaud在海外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精准地切中了iPhone用户的“录音焦虑”,成为了他们的“物理外挂”。
其商业模式,也并非单纯依赖硬件销售,而是“硬件+软件订阅”的组合。用户在购买硬件后,仅能获得300分钟的免费时长,如需使用更强大的AI功能,则需按年付费订阅。
然而,当Plaud试图将这套模式复制到国内时,却发现其目标人群,早已有了钉钉、讯飞等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在付费意愿本就偏低的国内市场,其“千元硬件+年费订阅”的模式,更显得“水土不服”。

Plaud的中国区CEO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言,“我们没有绝对的护城河”。
面对硬件的同质化和激烈的价格战,Plaud正试图通过描摹一个“第二大脑”的宏大叙事,来突围困局。然而,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正遭遇着中国市场的冷酷检验。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期间,钉钉的DingTalk A1凭借其低价和生态优势,同样登顶了天猫与抖音录音笔新品榜的第一。而在华强北,更多的白牌厂商,则仍在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不断地“内卷”着这个市场。
热度与营销,难以构建起坚固的壁垒。当“智能终端”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讲述时,Plaud需要向市场证明的,将不再是一款产品的成功,而是一条路径的可持续性。
以上就是年入7亿的AI硬件“黑马”Plaud,为何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