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核心开发者Adam Back近日表示,比特币在未来至少20到40年内不会受到量子计算的实质性威胁。他同时指出,一旦需要,比特币网络可以提前采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认证的后量子加密算法进行升级,以应对潜在风险。
作为被比特币白皮书引用的重要密码学家和网络朋克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Back在11月15日于X平台回应一名用户关于量子计算对比特币安全性的担忧时明确表示:“可能在20至40年内都不会有问题。”他还强调,目前已有经过NIST认证的后量子加密标准,比特币完全有能力在“具备密码学意义的量子计算机出现之前很久”完成必要的协议更新。

来源: Adam Back
这一讨论源于一位用户分享了加拿大裔美国科技投资人Chamath Palihapitiya的视频片段。Palihapitiya预测,比特币面临的量子攻击风险将在未来两到五年内成为现实。他提到,破解比特币所依赖的SHA-256哈希算法大约需要8,000个量子比特(qubit)的计算能力。
今年4月,Back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表示,量子计算的发展或许能揭示中本聪是否仍然活跃。他的逻辑是:如果某天中本聪持有的比特币被转移,那将意味着其私钥未被量子破解所盗取,从而间接证明其本人或掌握私钥的人仍可控制这些资产。
现阶段的量子计算机要么噪声过高、无法稳定运行,要么物理量子比特数量远不足以构成实际威胁。例如,加州理工学院开发的中性原子阵列系统目前拥有最多物理qubit,达到6,100个,但仍无法破解RSA-2048加密——而理论上只需约4,000个无错误的逻辑qubit即可实现。
关键区别在于,“逻辑qubit”是经过纠错处理后的高质量量子比特,能够在复杂运算中保持稳定性。现实中,大量物理qubit才能生成一个可靠的逻辑qubit。比如Quantinuum公司的Helios离子阱系统实现了98个物理qubit,仅对应48个逻辑qubit;Atom Computing则在2023年底率先突破1,000个物理qubit大关,达到1,180个。
尽管如此,现有技术水平距离威胁主流加密体系仍有巨大差距。不过业内对于进展速度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提升将是渐进式的,也有人相信随着资本持续涌入,未来可能出现跨越式突破。
虽然短期内尚无足以攻破现代加密系统的量子计算机,但其长期可行性已构成真实战略威胁。“先收集、后解密”(Harvest Now, Decrypt Later)是一种典型的攻击策略——攻击者现在截获并存储加密数据,等待未来量子技术成熟后再进行解密。
这种威胁对区块链如比特币影响较小,因为其机制基于所有权验证而非信息保密。只要比特币能在量子计算机具备破解能力前部署抗量子签名方案,其资产安全性就能得以维持。
然而,对于依赖加密保护长期敏感信息的人群而言,这一问题尤为严峻。例如,在高压环境下依靠加密通信的异 见 人 士,往往期望其数据能在未来十年甚至更久都保持安全。
智能合约与零知识证明研究专家Gianluca Di Bella近期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呼吁:“我们现在就应该开始迁移到后量子加密标准。”他估计,商用级别的量子计算可能还需10至15年才会到来,但也警告称,“像微软或谷歌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或许几年内就能推出初步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Adam Back分析:比特币(BTC)在未来20至40年内无量子风险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