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游客带家人在广西一家动物大世界游玩,其7岁女儿在“萌虎科普体验馆”与小老虎互动,在有饲养员陪同且触摸小老虎可触碰部位的情况下,被小老虎咬伤右小腿。9月4日,相关景区透露,目前涉事“萌虎科普体验馆”已暂停营业,景区正与受伤游客方面协商沟通赔偿事宜。

动物被人工圈养,绝不意味着它们已被完全驯化,对于老虎这类天性凶猛的顶级掠食者更是如此。作为以动物为核心卖点的专业景区,理应对这一基本常识有清晰的认知。
实际上,相关法律法规早已对人与猛兽的危险互动行为作出了明令禁止。早在2010年,原国家林业局就曾发文,要求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等不当行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明确指出,利用野生动物进行公众展示展演应当采取万无一失的安全管理措施。
既然有法可依,涉事景区为何依然我行我素?其背后恐怕还是利益在作祟。景区希望通过“与幼虎亲密接触”这类新奇的业态创新来吸引游客消费。对于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景区或许试图通过为游客购买保险等商业手段来转嫁和规避,但这绝不能成为其公然违法、罔顾游客生命安全的借口。
除了景区的管理漏洞,受伤女童的家长在此次事件中也难辞其咎。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虎再小也是猛兽,其基因中自带的兽性与捕猎本能随时可能被激发。它暂时的温顺,不代表人可以放松警惕,掉以轻心。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不少家长仍然缺乏对猛兽应有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面对年幼的猛兽时,极易被其“呆萌、糯软”的外表所麻 痹和迷惑。至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他们对可爱的动物更是毫无抵抗力,因为他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内容轻松的动画片,而非揭示“物竞天择”残酷法则的动物纪录片。
深入探究,为何部分家长和孩子会倾向于将老虎等猛兽视为“宠物”或“玩具”,而非一个潜在的危险源?这或许与整个社会环境中一种不自觉的倾向有关,即我们将大多数动物都进行了“卡通化”的形象处理。
无论是动画片、商场里的吉祥物,还是节日庆典中的动物形象,它们身上凶猛、具有攻击性的一面往往被刻意抹去或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畜无害”的可爱萌态,这在无形中削弱了人们的戒备心。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例如,近期一则“三个月大的东北虎被兔子暴揍”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若不了解其背后的训练目的,观众极易得出“老虎并不可怕”的错误结论。但实际上,这种脱敏训练恰恰反证了攻击性是老虎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幼虎伤人事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监管部门必须督促动物园、野生动物世界等机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可以保留动物之间基于天性的互动展示,但必须坚决制止任何野生动物与游客的零距离接触活动。
其次,广大家长也需要主动提高分辨能力,理性看待社会上无处不在的动物卡通化现象。这并非要求人们彻底拒绝可爱的动物卡通形象,而是需要通过建立正确的、科学的认知来对冲其带来的片面影响。
例如,在亲子共度时光的活动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质的动物类纪录片共同观看,让孩子隔着安全的屏幕去感受丛林法则的真实与残酷,了解食物链的自然规律,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对野生动物真正的敬畏之心,而非仅仅停留在卡通化的喜爱上。
以上就是幼虎咬伤女童或与动物卡通化有关系是怎么回事?详情介绍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