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在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在ai时代,开源的定义正经历一场“根本性变革”——从传统意义上的“源代码共享”逐步演进为“资源层面的开放”。他指出,模型权重的公开,实质上是对数据与算力资源的共享,这已成为ai时代开源的核心特征。

王坚举例说明:今年1月13日,美国发布针对人工智能的出口管制措施,首次明确将AI模型权重纳入管制范围;紧接着1月30日,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坦言:“在开源问题上,我们可能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王坚感慨道:“2025年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是,开源已然成为当前全球AI竞争的关键变量。”
随后,他回顾了推动AI发展的几项关键理论,并强调开放并非新议题——早在互联网兴起时期,它就扮演着决定性角色。Netscape的开源行为曾是那个时代的转折点。而事实上,在科学探索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先驱者早已践行着资源共享的理念,远早于“开源”一词的出现。
王坚进一步阐释:“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就是对数据和计算资源的开放。一旦模型被共享,个体不再需要耗费巨量算力去重复训练,因为已有他人完成了这部分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变得不重要,而是说个人无需再承担全部成本,有人已经替你支付了这笔‘学费’。”
他补充道:“若要构建更强大的AI模型,仍需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如今,仅靠开放源代码已无法解决我们在软件时代通过开源所应对的问题。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是数据与算力等核心资源的开放。这才是AI时代开源的本质所在。我更倾向于称之为‘open resource’。虽然‘open source’和‘open resource’在中文里都被翻译为‘开源’,但其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
此外,王坚还描绘了AI迈向太空的宏伟蓝图。据透露,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成功将12颗卫星送入轨道,组成名为“三体计算星座”的空间网络。这是人类首次将一个完整的8B规模AI模型部署于太空,并实现星间互联。这意味着,只要卫星覆盖到的地方,数据即可在轨实时处理,无需传回地面。
“我们计划向全球每一个人开放每一颗卫星的使用权限。这不仅能应对地球上的诸多挑战,也将支撑人类向深空进发。”王坚表示,“科学家们已经在规划,几年内将探测器送往太阳-地球系统的L5拉格朗日点——那里距离地球和太阳均为约1.5亿公里。”
他坚定地说道:“只有当AI与强大算力真正进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地球。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篇章,正是发生在通往火星的路上——那里不能没有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同行。”
以上就是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开源不只是开放代码,开源是今天 AI 竞争的关键变量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