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免疫细胞需要接收到足够强烈且充分的信号才能启动对癌细胞的攻击。然而,癌细胞极具隐蔽性,其表面天然识别信号极为稀少,难以被免疫系统有效捕捉。
如何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锁定?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化学生物学中的邻近标记技术引入疾病治疗,设计出一种可响应深红光或超声波的工程化纳米酶,成功研制出具备靶向标记能力的“纳米标记机器人”。

“纳米标记机器人”工作原理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该研究成果已于9月10日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
据韩硕介绍,邻近标记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子绘图”工具,能够在细胞特定区域周围进行催化性标记。基于这一原理开发的“纳米标记机器人”可通过抗体或配体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并借助血液循环富集于肿瘤部位。当受到深红光或超声波刺激时,机器人即刻激活,在癌细胞周围生成高密度的化学标记,形成清晰可见的“人工靶点”。
随后,研究人员向实验小鼠体内注入一种定制的BiTE双特异性分子。该分子不仅能显著放大“人工靶点”的信号强度,还能同时激活并招募体内的T细胞,引导其定向聚集至标记位置,发起强力攻击。
“这些密集的人工标记不只是导航标签,更像是一声嘹亮的冲锋号,促使T细胞表面识别受体高度聚集,激发其最强效的杀伤模式,精准清除指定区域的癌细胞。”韩硕表示,“不仅如此,该过程还能唤醒全身性的免疫应答,建立持久的免疫记忆,相当于在体内构筑了一道‘肿瘤疫苗’般的防护机制。”
目前,该技术已在小鼠肿瘤模型及离体临床肿瘤样本中展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为下一代智能化、高效化免疫疗法的研发提供了全新思路。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新华社)
以上就是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可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纳米标记机器人”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