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深入探讨#%#$#%@%@%$#%$#%#%#$%@_23eeeb4347bdd26bfc++6b7ee9a3b755dd并行化在调用原生c/c++库(如xgboost)时的最佳实践。我们澄清了gil对多进程与多线程选择的影响,指出当计算主要在原生代码中进行时,多线程也能实现显著加速。文章分析了python并行化的开销,并权衡了为追求极致性能而重写至低级语言(如c++结合openmp)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强调了实际收益与开发成本之间的平衡。
在Python中,并行化策略的选择常基于任务类型:CPU密集型任务通常推荐使用multiprocessing(多进程),而I/O密集型任务则倾向于使用threading(多线程)。然而,这一规则并非绝对,其核心在于Python的全局解释器锁(GIL)。更精确的判断标准是:
当Python函数的大部分执行时间都花费在调用底层C/C++库(例如机器学习库XGBoost)时,并行化策略的选择会变得更加微妙。在这种场景下,Python代码本身只是一个“调度器”,真正耗时的计算发生在外部的原生代码中。
考虑以下并行训练多个XGBoost模型的场景:
import xgboost as xgb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ProcessPoolExecutor, ThreadPoolExecutor
import time
# 假设的训练函数,实际会调用XGBoost的C++核心
def train_xgboost(col_name, target_name='target'):
    # 模拟数据准备
    data = pd.DataFrame({
        col_name: [i for i in range(100000)],
        target_name: [i % 2 for i in range(100000)]
    })
    X = data[[col_name]]
    y = data[target_name]
    # 模拟XGBoost模型训练,实际会调用C++代码
    start_time = time.time()
    model = xgb.XGBClassifier(n_jobs=1, use_label_encoder=False, eval_metric='logloss')
    model.fit(X, y)
    end_time = time.time()
    # print(f"Training for {col_name} finished in {end_time - start_time:.2f} seconds.")
    return f"Model for {col_name} trained."
# 假设的列列表
col_list = [f'feature_{i}' for i in range(10)]
# 原始串行执行
# for col in col_list:
#    train_xgboost(col)
# 使用concurrent.futures进行并行化
print("Using ProcessPoolExecutor:")
with ProcessPoolExecutor() as pool:
    results_process = list(pool.map(train_xgboost, col_list))
    for r in results_process:
        print(r)
print("\nUsing ThreadPoolExecutor:")
with ThreadPoolExecutor() as pool:
    results_thread = list(pool.map(train_xgboost, col_list))
    for r in results_thread:
        print(r)在train_xgboost函数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model.fit()调用上,而XGBoost的底层实现是C++。这意味着当model.fit()执行时,Python的GIL会被释放。因此,ThreadPoolExecutor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实现显著的加速,因为它允许在同一个进程内创建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在调用原生库时释放GIL,从而实现并行执行。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ProcessPoolExecutor虽然也能提供加速,但它涉及进程间通信的额外开销,以及每个进程独立的内存空间。对于主要依赖原生库计算的任务,ThreadPoolExecutor可能是一个更高效且开销更低的方案,因为它避免了多进程带来的序列化/反序列化数据和进程启动/销毁的额外负担。
任何并行处理方法都会引入一定的开销。然而,对于像train_xgboost()这样,其主要工作是“一次性”调用原生代码并等待其返回的函数,Python并行化带来的额外开销通常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Python解释器只需要启动原生函数调用,然后等待结果,期间GIL可以被释放。
如果原生代码频繁地回调Python,或者存在大量细碎的原生代码调用模式,那么Python并行化的开销可能会变得更为显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像XGBoost这样设计为高效执行独立计算的库,这种开销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有人可能会考虑,为了极致的性能,是否应该将Python代码重写为C/C++并结合OpenMP等并行化技术。
理论上,直接使用C/C++ API并结合OpenMP等底层并行技术,可以实现更细粒度的控制,并可能进一步榨取硬件性能。然而,对于已经通过Python调用优化过的原生库(如XGBoost),其内部通常已经包含了高度优化的并行实现(例如,XGBoost本身就支持n_jobs参数进行内部并行,并且其C++核心已经进行了高度优化)。因此,通过Python的ThreadPoolExecutor在函数级别并行化,已经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原生库的并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重写Python代码到C/C++所能获得的额外性能提升可能非常有限。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重写到C/C++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
在决定是否重写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性能基准测试。首先,使用Python的concurrent.futures(特别是ThreadPoolExecutor)来并行化您的任务,并测量其性能。如果现有方案已经满足性能要求,或者性能瓶颈不在Python层面的调用开销,那么将代码重写为C/C++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且投入产出比可能不划算。
总结而言,对于大量调用原生C/C++库的Python任务,threading通常是一个高效且易于实现的并行化方案。在考虑更底层的优化之前,应充分利用Python现有的并行工具进行测试和优化,并审慎评估重写带来的潜在收益与实际开发成本。
以上就是Python并行化:原生库调用场景下的性能优化策略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