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ver必须在defer中调用才能捕获panic,每个goroutine需独立使用defer-recover,结合runtime.Stack可输出堆栈信息便于调试,封装HandlePanic函数可复用处理逻辑,提升系统健壮性。

在Go语言中,panic会中断程序正常流程,如果不加处理会导致整个程序崩溃。但在某些场景下,比如后台服务、协程处理或中间件中,我们希望捕获这些异常并记录日志,而不是让程序直接退出。这时就需要使用recover机制来恢复程序执行,并打印出错信息。
recover只有在defer函数中调用才有效。当一个goroutine发生panic时,延迟调用的函数会按逆序执行,此时可以通过recover捕获panic值。
基本结构如下: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捕获到panic: %v", r)
}
}()
如果不在defer中调用recover,它将无法拦截正在发生的panic。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仅仅打印panic值可能不足以定位问题。我们可以结合runtime包来输出完整的调用堆栈,便于调试。
示例代码:
import (
"log"
"runtime"
"strings"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panic: %v\n", r)
// 打印堆栈信息
buf := make([]byte, 4096)
n := runtime.Stack(buf, false)
log.Printf("堆栈跟踪:\n%s", string(buf[:n]))
}
}()
runtime.Stack可以获取当前goroutine的调用栈,第二个参数为true时会包含更多goroutine信息,适合排查并发问题。
每个goroutine都需要独立的defer-recover机制。主协程中的recover无法捕获子协程的panic。
常见错误写法:
go func() {
panic("子协程出错") // 这个panic不会被外部recover捕获
}()
正确做法是在每个go routine内部设置recover:
go func()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子协程panic: %v", r)
}
}()
// 业务逻辑
panic("测试panic")
}()
为了减少重复代码,可以将recover逻辑封装成公共函数,特别是在HTTP中间件或任务处理器中非常实用。
例如定义一个通用的错误捕获函数:
func HandlePani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发生panic: %v", r)
buf := make([]byte, 4096)
n := runtime.Stack(buf, false)
log.Printf("调用栈:\n%s", buf[:n])
}
}
然后在需要的地方调用:
defer HandlePanic()
基本上就这些。关键是记住:recover只在defer中有效,每个goroutine要单独处理,加上堆栈输出能大幅提升排查效率。虽然panic不应作为常规错误处理手段,但合理使用recover可以让系统更健壮。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细节。
以上就是Golang中如何捕获并打印panic日志_Golang recover调试技巧分享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