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返回对象唯一标识符,在CPython中对应内存地址,用于判断变量是否引用同一对象,理解引用机制与可变性差异。

在 Python 中,id() 函数返回的是对象的唯一标识符,通常被认为是该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这个标识符在整个对象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
Python 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 id。虽然它“通常”对应于对象在内存中的位置,但具体实现由解释器决定。在 CPython(最常用的 Python 实现)中,id() 返回的确实是对象的内存地址。
例如:
print(id(100)) # 输出类似 140723456789016变量本身不具有 id,它们只是对对象的引用。多个变量可以指向同一个对象,因此它们的 id 相同: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x = [1, 2, 3]对于不可变对象(如整数、字符串、元组),Python 可能会重用对象以节省内存(称为“对象缓存”或“驻留”):
a = 256a = 257
b = 257
print(id(a) == id(b)) # 不一定为 True,取决于解释器优化
而可变对象每次创建都会分配新的 id:
print(id([1, 2]) == id([1, 2])) # False:两个不同的列表对象使用 id() 主要用于:
注意:不要依赖 id() 的具体数值做逻辑判断,只应比较两个 id 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为同一对象。
基本上就这些。id() 提供了观察 Python 对象模型的窗口,理解它有助于写出更安全的代码。
以上就是id()在python中返回的对象地址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python怎么学习?python怎么入门?python在哪学?python怎么学才快?不用担心,这里为大家提供了python速学教程(入门到精通),有需要的小伙伴保存下载就能学习啦!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