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header()函数用于发送HTTP头,实现跳转、设置类型、下载文件等,需在无输出时调用,注意避免“headers already sent”错误,合理使用输出缓冲和exit终止脚本。

在PHP中,header() 函数用于向客户端发送原始的HTTP响应头信息。这个函数常用于控制页面跳转、设置内容类型、处理缓存、实现文件下载等功能。正确使用 header() 对于构建安全、高效的Web应用非常重要。
一、基本语法与常见用法
header() 函数的基本语法如下:
header(string $header [, bool $replace = true [, int $http_response_code ]] )
-
$header:要发送的HTTP头字符串
-
$replace:是否替换之前的同名头,默认为 true
-
$http_response_code:强制设置的HTTP响应码
常用示例:
-
页面跳转:
header("Location: https://example.com"); exit;
-
设置内容类型(JSON):
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
返回404状态码:
header("HTTP/1.0 404 Not Found");
-
触发文件下载:
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header("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filename=\"example.zip\"");
-
禁用缓存:
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must-revalidate");
header("Expires: Sat, 26 Jul 1997 05:00:00 GMT");
二、关键注意事项
使用 header() 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否则会导致错误或功能失效。
立即学习“PHP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输出前不能有内容:在调用 header() 之前,脚本不能有任何输出(包括HTML、空格、echo、var_dump等)。哪怕是一个空格或BOM头都会导致“headers already sent”错误。
-
检查输出缓冲:可以使用 ob_start() 开启输出缓冲,延迟实际输出,从而在逻辑上更灵活地使用 header()。
-
Location 跳转后应终止脚本:执行跳转后建议使用 exit; 阻止后续代码执行,避免安全问题。
-
不要重复设置冲突头:比如同时设置多个 Content-Type,可能导致客户端解析异常。
-
注意字符编码一致性:尤其是中文文件名下载时,可能需要 urlencode 或遵循 RFC 标准编码。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Headers already sent” 错误:通常是由于前面有 echo、空行、或文件开头BOM(如UTF-8 with BOM)造成。解决方法是删除多余输出,使用 ob_clean() 清除缓冲,或改用输出缓冲机制。
-
跳转无效:确认没有拼写错误,且在 header 后加了 exit;检查是否有 JavaScript 或其他重定向干扰。
-
中文文件名乱码:不同浏览器对中文文件名支持不同,可尝试:
header('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filename="'.rawurlencode($filename).'"');
或使用兼容性更好的格式。
四、实用技巧
- 使用 headers_sent() 检查头是否已发送:
if (!headers_sent()) {
header("Location: /success.php");
exit;
}
- 批量设置头信息时,确保顺序合理,比如先设状态码,再设跳转。
- 开发阶段开启错误报告,便于及时发现 header 发送问题。
基本上就这些。只要掌握“无输出前提下发送”这一核心原则,结合实际场景灵活使用,
header() 是一个非常强大且常用的
工具。
以上就是php中header函数怎么用_php设置响应头参数与注意事项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