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 NumPy 中 `einsum` 函数的用法,通过具体示例和代码演示,帮助读者理解其在张量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利用 `einsum` 实现高效、灵活的张量操作的方法。文章将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剖析 `einsum` 的运算规则,并提供等效的循环实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部机制。
np.einsum 是 NumPy 中一个强大的函数,用于执行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它允许用户以简洁而灵活的方式表达各种张量运算,例如矩阵乘法、张量缩并、求迹等。理解 einsum 的工作原理对于高效处理多维数组至关重要。
einsum 的基本语法如下:
np.einsum(subscripts, *operands, out=None, dtype=None, order='K', casting='safe', optimize=False)
其中,subscripts 是一个字符串,用于指定张量的维度以及如何进行求和。operands 则是要进行运算的张量。
subscripts 字符串的核心在于定义了输入张量的维度标签,以及输出张量的维度标签。相同的维度标签表示在该维度上进行求和(缩并)。
例如,'ijk,jil->kl' 表示:
考虑以下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arange(8.).reshape(4, 2, 1)
b = np.arange(16.).reshape(2, 4, 2)
result = np.einsum('ijk,jil->kl', a, b)
print(result)为了更好地理解 einsum 的运算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更细粒度的步骤。首先,考虑不进行任何求和的情况:
result_no_sum = np.einsum('ijk,jil->ijkl', a, b)
print(result_no_sum)这个操作将生成一个形状为 (4, 2, 1, 2) 的张量,其中每个元素是 a 和 b 中对应元素的乘积,而没有进行任何求和。
接下来,为了得到原始 einsum 的结果,我们需要在轴 0 和轴 1 上进行求和:
result_sum_1 = result_no_sum.sum(axis=1) print(result_sum_1) result_sum_0 = result_sum_1.sum(axis=0) print(result_sum_0)
result_sum_0 的结果与 np.einsum('ijk,jil->kl', a, b) 的结果相同。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 einsum 的运算过程,我们可以使用循环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def sum_array(A, B):
i_len, j_len, k_len = A.shape
_, _, l_len = B.shape
ret = np.zeros((k_len, l_len))
for i in range(i_len):
for j in range(j_len):
for k in range(k_len):
for l in range(l_len):
ret[k, l] += A[i, j, k] * B[j, i, l]
return ret
result_loop = sum_array(a, b)
print(result_loop)这段代码的逻辑与 einsum('ijk,jil->kl', a, b) 完全相同。通过显式循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元素的乘积以及求和的过程。
总而言之,np.einsum 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处理张量运算。通过理解其基本语法和运算规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和性能优势。
以上就是NumPy einsum 详解:理解张量运算的精髓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需要一台速度更快、更稳定的 PC。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文件、旧注册表数据和不必要的后台进程会占用资源并降低性能。幸运的是,许多工具可以让 Windows 保持平稳运行。
Copyright 2014-2025 https://www.php.cn/ All Rights Reserved | php.cn | 湘ICP备2023035733号